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安亮

作品数:11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大豆
  • 10篇疫霉
  • 10篇疫霉根腐病
  • 10篇根腐
  • 10篇根腐病
  • 10篇大豆疫霉
  • 10篇大豆疫霉根腐...
  • 4篇抗性
  • 4篇根腐病菌
  • 4篇病菌
  • 4篇大豆品种
  • 4篇大豆疫霉根腐...
  • 3篇毒素
  • 3篇种质
  • 3篇种质资源
  • 3篇抗性鉴定
  • 3篇抗性评价
  • 3篇不同大豆品种
  • 2篇栽培
  • 2篇栽培大豆

机构

  • 1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0篇黑龙江省农业...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淮海工学院
  • 2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11篇张淑珍
  • 11篇徐鹏飞
  • 11篇李文滨
  • 11篇王金生
  • 11篇于安亮
  • 10篇陈晨
  • 9篇陈维元
  • 8篇吴俊江
  • 7篇靳立梅
  • 5篇常汝镇
  • 5篇邱丽娟
  • 3篇南海洋
  • 3篇李宁辉
  • 2篇陈艳秋
  • 2篇韩英鹏
  • 2篇张大勇
  • 2篇李岑
  • 2篇王萍
  • 2篇丁广洲
  • 1篇王继安

传媒

  • 6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Journa...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被引量:15
2007年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靳立梅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南海洋陈晨韩英鹏陈艳秋丁广洲张淑珍
关键词: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4
2007年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河北、陕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536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280份、其它大豆品种256份)进行抗性鉴定,抗病的152份,占28.3%,中间类型的135份,占25.2%,感病的249份,占46.5%。280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89份,占农家品种的32%,这说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种皮色或种脐色为黄色或褐色的材料中抗性种质较多。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靳立梅陈晨南海洋陈艳秋丁广洲
关键词:大豆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毒素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而毒素对大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后,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都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离体叶片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绿体嵴变形,基粒片层已经基本消失,叶绿体膜已经解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陈晨靳立梅李岑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毒素超微结构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及15号小种的首次报道被引量:8
2008年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6个毒性类型,其中有12种毒力型为中间类型,表明分离到病原菌菌株具有十分复杂的毒性类型。60%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证明1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流行优势生理小种,15号生理小种在中国首次被报道。
张淑珍吴俊江徐鹏飞李文滨左豫虎邱丽娟常汝镇陈晨王金生于安亮靳立梅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
大豆疫霉根腐病子叶接种法抗病性鉴定被引量:4
2009年
用子叶接种法鉴定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以及四川的65个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情况。其中抗病品种11个,中间类型5个,感病品种49个。其鉴定结果与下胚轴接种法比较相同的有51个品种。经过DPS v7.05分析下胚轴接种法与子叶接种法之间的相关呈极显著,经r×c独立性测验得到χ2=1.46<χ0.05,22=5.99,2种方法差异不显著。证明了子叶接种法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同样准确可行。此外还可以解决遗传分析上需要保存感病植株后代的问题,为遗传分析时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感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于安亮徐鹏飞陈晨王金生吴俊江李宁辉李文滨马凤鸣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张淑珍
关键词:抗病性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又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王金生于安亮徐鹏飞王君陈晨李宁辉李文滨王继安张淑珍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抗性鉴定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徐鹏飞张淑珍吴俊江陈维元陈晨王金生于安亮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毒素超微结构
大豆品种绥农10抗疫霉根腐病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被引量:8
2010年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于安亮徐鹏飞王金生张淑珍吴俊江李文滨陈维元李宁辉范素杰王欣姜良宇
关键词:大豆大豆疫霉根腐病SSR标记抗性遗传抗病基因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诱导下SSH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疫霉菌诱导的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从文库中共筛选到2067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100—800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375个,分析表明这些EST功能涉及大豆的抑制病原菌生长、细胞自身保护、信号传导、系统获得抗性、蛋白质合成、呼吸作用等。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陈维元陈晨于安亮王金生靳立梅李岑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CDNA文库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rDNA ITS序列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具有差异的17个菌株的ITSI与ITS2.经过与DL2000的标准分子量DNA进行比较,得到了大约800~1000bp左右的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定。以USA为外类群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了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ITS1和ITS2在碱基构成上有很大差异,17个菌株大致分为4个谱系中,且来自于同一地区的菌株大都分布在同一谱系中,显示出地理上的差异。
徐鹏飞韩英鹏吴俊江吕慧颖邱丽娟常汝镇靳立梅王金生于安亮陈晨南海洋许修宏王萍张大勇张淑珍李文滨陈维元
关键词:大豆RDNA系统发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