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小芳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学成
  • 5篇化学成分
  • 4篇青蒿
  • 4篇猴头
  • 4篇猴头菌
  • 2篇水菖蒲
  • 2篇萜类
  • 2篇萜类成分
  • 2篇化学成分研究
  • 2篇倍半萜类
  • 2篇倍半萜类成分
  • 1篇电喷雾
  • 1篇熊果酸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 1篇药学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机构

  • 13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湖南新汇制药...
  • 2篇山东一笑堂阿...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3篇赵小芳
  • 12篇李顺祥
  • 10篇李娟
  • 9篇徐博
  • 5篇唐敏
  • 3篇熊斯
  • 2篇严建业
  • 1篇张兰
  • 1篇覃丽
  • 1篇周晋
  • 1篇李兆星
  • 1篇李林
  • 1篇任杰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草药
  • 1篇中成药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从政策保障制度、中医药理论思维培养、实验技能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详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并分析当前培养途径存在的不足,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思路和途径。
李娟李顺祥徐博覃丽赵小芳
关键词:中药学本科生
野茉莉叶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对野茉莉Styraxjaponicus的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野茉莉叶70%乙醇提取物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包括9个苯丙素和7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ectandrinB(1)、豆甾醇(2)、荚果蕨素(3)、eupomatenoid-7(4)、β-谷甾醇(5)、去氢二异丁香酚(6)、4-oxo-4[(3β,22E)-stigmasta-5,22-dien-3-yloxy]butanoic acid(7)、4-(3-methory-4-hydroxy)pheny-3-methyl-3-buten-2-one(8)、熊果酸(9)、香草酸(10)、(+)-(7S,8R,8′R)-4,8′-dihydroxy-3-methoxy-1′,2′,3′,4′,5′,6′-hexanorligna-7,7′-lactone (11)、(+)-(7S,8R)-4-hydroxy-3-methoxy-1′,2′,3′,4′,5′,6′,7′-heptanorlign-8′-one(12)、(2S,3R′)-2,3-dihydro-2-(4-hydroxy-3-methoxyphenyl)-7-methoxy-5-(2-propen-1-yl)-3-benzofuranmethanol(13)、香草醛(14)、对香豆酸(15)和二氢山柰酚(16)。结论化合物1、3~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任杰潘善庆赵小芳李日新陈思谭诗洁钟雅倩李娟李娟
关键词:熊果酸香草酸
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菱角食药用历史悠久。菱属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萜类、甾醇、酚酸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比较深入,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有初步研究的生物活性包括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诱导He La细胞凋亡、镇痛、保肝、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驱虫。本文对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赵小芳李娟徐博唐敏熊斯李顺祥
关键词:菱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降糖
基于UPLC-ESI-QTOF-MS/MS技术检测龟甲胶中新阿胶成分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检测龟甲胶中新阿胶特征肽成分。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ESI-QTOF-MS/MS)对龟甲胶样品进行测定,选定新阿胶特征肽离子m/z925.4作为检测离子。结果:龟甲胶特征成分含量偏低的样品(但不含有牛皮元和驴皮元特征肽成分)中检测出新阿胶特征肽离子m/z 925.4信号,其MS/MS裂解规律与文献报道一致,而龟甲胶标准品中未检测出该特征肽信号。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检测出龟甲胶中是否掺杂新阿胶成分,可用于龟甲胶的质量控制。
唐敏严建业徐博赵小芳王学生李顺祥
关键词:肽段
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猴头菌-青蒿生物转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酮(1)、豆甾-4-烯-6α-醇-3-酮(2)、(24R)-5α-豆甾-3,6-二酮(3)、fortisterol(4)、β-谷甾醇(5)、莨菪亭(6)、异茴芹内酯(7)、比克白芷素(8)、旱前胡乙素(9)、白花前胡丁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2、4、8~10为在猴头菌丝体和青蒿的化学成分报道中首次发现,为生物转化后产物,此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猴头菌-青蒿经生物转化后成分组成的变化提供依据。
徐博李娟赵小芳赵小芳何述金李顺祥
关键词:猴头菌青蒿化学成分
水菖蒲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湖南产水菖蒲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菌活性。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水菖蒲化学成分,结合理化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水菖蒲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β,6β-dihydroxy^(-1)α,5β(H)-guai-9-ene(1),4β,6β-dihydroxy^(-1)α,5β(H)-guai^(-1)0(14)-ene(2),teuclatriol(3),异菖蒲二醇(4),菖蒲二醇(5),calamusin H(6),oxyphyllenodiols A(7),oplodiol(8),菠萝香藤素(9),表水菖蒲酮(10)和bullatantriol(11),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化合物3,7~9和11具有显著地抑菌活性,化合物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BC 12.50 mg·L^(-1))、化合物9对4种供试菌(MBC 20.00 mg·L^(-1))、化合物11对绿脓杆菌(MBC 12.50mg·L^(-1))均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李娟徐博赵小芳唐敏熊斯李顺祥
关键词:水菖蒲抑菌
UPLC-ESI-QTOF-MS检测巴西龟龟甲胶中牛皮特征肽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以巴西龟为来源的龟甲胶中牛皮特征肽成分的检测。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别对以巴西龟为来源的龟甲胶和以中华草龟为来源的龟甲胶进行测定,选定牛皮特征肽离子m/z 604.8、m/z 641.3、m/z 790.8作为检测对象。结果:巴西龟来源的龟甲胶中只检测出牛皮特征肽离子m/z 641.3信号,其MS/MS裂解规律与黄明胶标准品酶解产物所含牛皮特征肽GEAGPSGPAGPTGAR一致,而中华草龟来源的龟甲胶中均未检测出牛皮特征肽信号。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区别巴西龟龟甲胶和掺杂牛皮成分的龟甲胶,可用于龟甲胶的质量控制。
唐敏严建业赵小芳徐博王学生李顺祥
桑中氧化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对近年来氧化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氧化白藜芦醇目前来源主要有天然植物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转化3种途径,能快速被机体吸收且较低血药浓度就能发挥抗肿瘤、抑制酪氨酸活性,抗肥胖、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
熊斯周晋唐敏赵小芳程思佳李顺祥
关键词: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
水菖蒲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Ⅱ)被引量:2
2017年
研究湖南产水菖蒲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从水菖蒲95%乙醇浸提物中分离得到1个倍半萜类成分,结合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鉴定该化合物为1R,5R,7S-guaiane-4R,10R-diol-6-one,是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
李娟李兆星赵小芳徐博李林张兰李顺祥
关键词:水菖蒲
芦竹根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研究芦竹Arundo donax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芦竹根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芦竹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1)、正二十二烷(2)、十四烷酸甘油酯(3)、3,7-二羟基-5,6-桥氧-8(14),22-二烯麦角甾醇(4)、3,7-二羟基-5,6-桥氧-8(9),22-二烯麦角甾醇(5)、3β-羟基-5,8-桥二氧-6,22-二烯麦角甾醇(6)、3,6-二酮-4-烯豆甾醇(7)、3β-羟基-6,9-桥氧-7,22-二烯麦角甾醇(8)、3,6,9-三羟基-22-烯豆甾醇(9)、3,4,5-三甲氧基-苯酚(10)、2,6-二甲氧基-1,4-苯醌(11)、芥子醛(12)、对羟基肉桂酸(13)、β-谷甾酮(14)、α-细辛醚(15)、4-十二烷基苯甲醛(16)、β-谷甾醇(17)、α-波甾醇(18)、对羟基苯甲醛(19)、熊果酸(20)、N-乙酰色胺(21)、胡萝卜苷(22)、(-)-丁香树脂醇(23)。结论所得化合物中除β-谷甾醇外的2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芦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刘清茹李娟赵小芳徐博彭文达李顺祥
关键词:苯丙素类甾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