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桂娟

作品数:3 被引量:4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ISSR
  • 2篇小桐子
  • 2篇ISSR分析
  • 1篇大叶
  • 1篇大叶千斤拔
  • 1篇野生
  • 1篇千斤拔
  • 1篇千金
  • 1篇种源
  • 1篇ISSR-P...
  • 1篇不同种源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王桂娟
  • 2篇向振勇
  • 2篇陈茂盛
  • 1篇唐寿贤
  • 1篇龙春林
  • 1篇宋松泉
  • 1篇肖文祥
  • 1篇杨成源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云南南部野生大叶千斤拔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南部7个地区的野生大叶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野生大叶千斤拔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4.8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2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81 5,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o)为0.433 7;在居群水平上,PPL=43.44%,Ne=1.298 1,He=0.170 4,Ho=0.249 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可得出,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97 5,表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60.25%,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39.75%,这说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要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结果,应在大叶千金拔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勐腊易武(MY)、丘北(QB)和宁洱(NE)地区,设立保护点对其进行就地保护。
王桂娟肖文祥唐寿贤
关键词:ISSR
小桐子ISSR-PCR体系的优化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小桐子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PCR缓冲液、200#mol/L dNTP、0.5μmol/L引物、2.0mmol/L MgCl2、0.5U Tag DNA聚合酶和90ng模板DNA最适用于小桐子ISSR-PCR扩增。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7min;94℃1min,44℃~56℃(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定)45s,72℃1min,35个循环;72℃7min;4℃保存。
王桂娟陈茂盛向振勇
关键词:小桐子ISSR
云南南部不同种源地小桐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34
2007年
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云南的8个居群的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共15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了67个位点,其中61个是多态性位点。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91.04%,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24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3070,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4618;在居群水平上,PPB=55.04%,Ne=1.3826,He=0.2171,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3178。(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2944。AMOVA分析显示: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63.50%,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6.50%。(3)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并不存在相关性。鉴于以上指标,我们推测云南小桐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
向振勇宋松泉王桂娟陈茂盛杨成源龙春林
关键词:小桐子ISS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