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晶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1篇战后
  • 1篇哲学
  • 1篇日记
  • 1篇生存境遇
  • 1篇生命哲学
  • 1篇死者
  • 1篇主义
  • 1篇现实主义
  • 1篇民性
  • 1篇命运
  • 1篇境遇
  • 1篇绝望
  • 1篇狂人
  • 1篇狂人日记
  • 1篇幻灭
  • 1篇共产主义
  • 1篇共同体
  • 1篇国民性
  • 1篇反抗
  • 1篇反抗绝望

机构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4篇王晶
  • 2篇霍士富
  • 1篇张青

传媒

  • 1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共同体”的幻灭·寻找·重构--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解读被引量:2
2018年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多崎作的"巡礼",对日本直面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出路进行了深刻反思。所谓现实问题是指,在政治体制上,日本首相走马灯似轮流坐庄;在经济上因1995年泡沫经济崩溃,导致日本工业"共同体"解体;在自然环境上是1995年和2013年相继发生阪神和东北地区大地震。特别是后者因核电站爆炸,造成周围民众笼罩在核辐射下惶惶不可终日。在此大背景下,村上试图通过"共同体"的重构,从精神层面拯救日本国民摆脱困境,进而提出重建日本未来的宏伟设想。
王晶张青
关键词:共同体
鲁迅文学的“历史时间”变奏——《狂人日记》与《希望》论被引量:1
2018年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即已表明"希望是在于将来"的"历史时间"观,到"人与时"后,更是一语道破:"将来好的,跟我前去。"可是,行进到《野草·希望》中时,"我"对时间的认知意识则将目光转向"过去",变为"希望"潜伏于"充实的过去"。此后便通过一系列"哀悼"散文,将"希望"的目光完全转向"记忆"中的"猛士"身上。从"狂人"喊出"救救孩子",经"夏瑜"式的虚构"身外的青春",到悼念在暗夜中英勇牺牲的"青年",鲁迅文学从未中止过对"身外青春"的探寻。但文本中的"人物"经常伴随着"死亡"情结或心理上的绝望,由此反激出一种死后之生或绝望中的抗争,最终完成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剧文学。
霍士富王晶
关键词:悲剧命运
被“命名”的意义--论安部公房之《蟹甲木》
2020年
安部公房(1924-1993)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他凭借超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与"寓言"式的表现形式,摆脱了战后政府和占领军严酷的文字监管与"红色清洗",深刻地揭露了躲藏在经济发展外衣下人民精神世界满目疮痍的真相。胸怀共产主义理想,解救被囚禁的灵魂,《蟹甲木》反映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比物质剥削更丑恶的精神摧残,还有作家自身沉重的时代使命感以及在"黑暗"中对"光"与"春天"的向往。
王晶
关键词:安部公房超现实主义共产主义战后
“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大江健三郎《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在"暗夜"中探寻光明是大江从鲁迅文学中继承下来的精髓所在。通过对大江《形见之歌》与鲁迅《希望》的比较研究发现,直面"希望"与"绝望"的现实问题,二者都是通过叙事者"我"在思想上的认知转变,关注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国家的独立与复兴。但在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直面"黑暗",鲁迅是始终凝视"黑暗",将其内化为"希望",但其底色仍然为"黑暗";而大江是在凝视"黑暗"的过程中,将其外化为象征"希望"的"星星"或者"新人",在"暗黑"中窥视"星星之火"。鲁迅主张"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是"改造"主义;大江则力主"宽容"异端下的"希望",是"改良"主义。因此,如果说鲁迅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家,大江则是改良国民性的启蒙家。
霍士富王晶
关键词:国民性反抗绝望生存境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