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鹏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驾驶
  • 5篇高原公路
  • 5篇公路
  • 3篇试验分析
  • 2篇路段
  • 2篇驾驶员
  • 2篇海拔
  • 1篇低氧
  • 1篇电信号
  • 1篇生理特性
  • 1篇适宜性
  • 1篇综合评价
  • 1篇线形
  • 1篇线形组合
  • 1篇脑电
  • 1篇颈部
  • 1篇颈部疲劳
  • 1篇聚类分析
  • 1篇肌电
  • 1篇肌电信号

机构

  • 6篇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艾力斯木吐拉
  • 6篇王宏鹏

传媒

  • 5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进与经常出入高原公路驾驶员生理特性变化试验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解急进与经常出入高原公路驾驶员生理特性变化规律,寻找提高行车安全的途径,利用生物反馈仪对急进与经常出入高原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在理论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两类驾驶员心电、脑电、肌电指标随驾驶时间、海拔的变化规律,并且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脑电指标R会随着驾驶时间的增长、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驾驶员肌电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会随着驾驶时间的增长、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急进高原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与脑电指标R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本地驾驶员,而肌电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的下降速度要快于本地驾驶员,表明高原本地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生理素质要优于急进高原驾驶员。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急进高原生理特性驾驶时间
基于驾驶负荷模型的高原弯坡组合路段安全性分析与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解驾驶员安全舒适度评价指标(驾驶负荷)在高原公路弯坡路段的变化特征,利用生物反馈仪等相关设备,在海拔大于3 000~5 000 m的高原公路选取符合标准的弯坡路段62段进行行车试验。定量分析了驾驶负荷与海拔、高原公路弯坡路段线形组合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且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公路弯坡路段行车过程中,驾驶负荷受到海拔与弯坡路段线形组合值的双重影响;驾驶负荷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上下行过程中,驾驶负荷随着弯坡路段线形组合值的增大而增大;在海拔与弯坡路段线形组合值的共同作用下,驾驶负荷变化更加明显,海拔越高、弯坡线形组合值越大,驾驶负荷越大。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海拔高度高原公路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高原公路驾驶员颈部疲劳试验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解高原公路驾驶员颈部疲劳状况,寻求减轻驾驶员疲劳途径。选取新疆帕米尔高原典型路段进行实驾试验,通过生物反馈仪获取受测驾驶员颈部肌电数据,利用时域与频域分析方法选取积分肌电值(IEMG)与中值频率(MF)作为评价指标,研究高原公路驾驶员颈部肌肉IEMG与MF在连续驾驶时间、海拔作用下的疲劳特性。研究表明:连续驾驶时间、海拔是影响驾驶员IEMG、MF的主要因素。随着驾驶时间增长与海拔逐渐升高,驾驶员IEMG有上升趋势,而MF有下降趋势,表明高原公路驾驶员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路段长时间连续驾驶车辆导致颈部疲劳感增加。通过对比不同行车经历驾驶员,发现经常出入高原公路驾驶员的颈部疲劳度与自我缓解能力要优于首次进入高原公路行驶车辆的驾驶员。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高原公路驾驶员肌电信号
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试验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解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寻求提高行车安全途径以及今后道路线形设计参考依据。通过在新疆帕米尔高原G314路段进行驾驶员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提取受测驾驶员肌电信号,利用频域分析方法选取平均功率频率(MPF)作为测评指标,定量分析其在海拔与道路线形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颈部MPF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平曲线半径逐渐减小的路段上,驾驶员颈部MPF会减小,而纵坡度变化对MPF的影响并不显著;线形组合值增大会导致驾驶员颈部MPF减小;海拔与线形组合值共同影响下,驾驶员颈部MPF变化明显,海拔越高、线形组合值越大,驾驶员颈部MPF越小。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高原公路海拔线形组合
高原公路低氧路段驾驶疲劳脑电信号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解驾驶员在高原低氧路段的疲劳程度,以寻求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途径,利用生物反馈检测仪分别对初次与经常进入高原公路低氧路段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通过对比不同海拔高度受测驾驶员脑电(EEG)变化特征,选取脑电8-13频段与14-30频段的平均功率比值R作为评价驾驶员疲劳时脑电特性指标R,定量分析海拔、连续驾驶时间对R的影响,同时建立R与海拔、连续驾驶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海拔与连续驾驶时间是影响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因素,R随着海拔的升高与连续驾驶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变大。初次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表现出的疲劳感强于经常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驾驶疲劳
连续驾驶时间下高原驾驶员适宜性模糊聚类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使高原驾驶员适宜性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从驾驶员疲劳角度出发,将影响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因素连续驾驶时间作为参照依据,运用模糊理论,对驾驶员视觉特性、速度估计特性、反应特性、处置判断特性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地行车试验获取20名驾驶员适宜性指标数据,对其中13名驾驶员样本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与等价矩阵,依据聚类样本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长短确定最佳阈值,并将驾驶员适宜性分为4类,最后将已聚类驾驶员样本数据作为识别标准,利用择近原则对其余7名驾驶员进行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将连续驾驶时间作为参照依据,利用模糊聚类理论对驾驶员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
王宏鹏艾力斯木吐拉
关键词:综合评价适宜性聚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