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虹
- 作品数:6 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嗜水气单胞菌ZN1攻击鳗鲡后的组织病理观察被引量:10
- 2008年
- 采用1/2半致死剂量的嗜水气单胞菌ZN1对鳗鲡进行腹腔注射,在第0 d、1 d、3 d、7 d、14 d、21 d采集鳗鲡肝、脾、肾、肠,观察鳗鲡经嗜水气单胞菌活菌攻击后各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及脏器的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活菌ZN1攻击后鳗鲡肝、肾、脾、肠等组织细胞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病变,且持续时间长达14 d以上,同时血液中的血栓细胞急剧减少,甚至全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攻击后可引发鳗鲡各脏器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并提示在病原菌攻击引起鳗鲡血栓细胞的减少并恢复缓慢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导致宿主产生败血症状的重要病理机制。
- 宋铁英龚晖Khomyakova T I杨金先李艳虹Makarova O V林天龙
-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鳗鲡组织病理变化
- 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ISCOM疫苗免疫欧洲鳗鲡后抗体分泌细胞变化
- 2013年
- 制备嗜水气单胞菌MOMP-ISCOMs疫苗,使用该疫苗口服和注射免疫欧洲鳗鲡,分别于口服或注射免疫后第14、28d分离欧洲鳗鲡的皮肤和肾脏细胞,使用ELISPOT技术分析其中抗体分泌细胞ASC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2种免疫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增加皮肤和肾脏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其中口服免疫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数量增加速度较快,注射免疫组特异性免疫细胞数量增加更多。
- 林晨韬黄春兰李艳虹李盼宋铁英
- 关键词:欧洲鳗鲡ASC
- 肠道消化吸收相关因子对大黄鱼生长速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为了分析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同一批次鱼苗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个体差异明显、部分鱼生长速度缓慢的原因,试验选取福州市连江县某鱼场同一网箱内同一批次投放的鱼苗,根据个体大小分组,体质量为60~100 g的为生长正常组,体质量为10~40 g的为生长缓慢组,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饲喂300 d,试验结束时,采用消化酶活性检测、荧光定量PCR和石蜡组织切片3种方法,分别测定大黄鱼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和菌群数量,观察肠道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鱼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长缓慢组鱼肠道内,酵母菌和弧菌等兼性厌氧菌数量高于生长正常组,且两组之间酵母菌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正常组鱼肠道绒毛密集、修长且完整,而生长缓慢组鱼肠道绒毛稀疏,有大量损伤,前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生长正常组(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鱼群生长速度与肠道菌群及肠绒毛状态有关,而与肠道消化酶活性无关。
- 李英英陈曦李素一李盼李艳虹宋铁英
- 关键词:大黄鱼肠道菌群组织形态学
-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23
- 2010年
- 采用PCR和RT-PCR技术,对福建省16个规模化猪场的仔猪腹泻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轮状病毒(RDV)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15个猪场EPEC检测为阴性,1个猪场同时检测到大肠杆菌K88的201 bp条带和仔猪水肿病大肠杆菌F18ab菌毛蛋白的510 bp条带,EPEC的阳性率为6.25%。1个猪场检测到TGEV的497 bp特有条带,TGEV的阳性率为6.25%。3个猪场检测到PEDV的854 bp特有条带,PEDV的阳性率为18.75%。3个猪场检测到RDV的342 bp特有条带,RDV的阳性率为18.75%。1个猪场同时感染EPEC和PEDV 2种病原,其余的15个猪场均为单一病原感染。表明福建省规模化猪场的仔猪腹泻仍然存在EPEC、TGEV、PEDV、RDV病原感染,呈现散发流行,与以往的报道相比阳性率明显下降。
- 陈强曾丽莉俞伏松叶鼎承杨金先李艳虹宋铁英
- 关键词:仔猪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PCR
- 两种免疫方式对欧洲鳗鲡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嗜水气单胞菌-ISCOMs疫苗口服或注射免疫欧洲鳗鲡,分别于口服或注射免疫后第1、7、14和21 d采集欧洲鳗鲡前、中、后肠,经石蜡制片,HE和AB-PAS染色计数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影响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显示,免疫7 d后抗体效价开始升高,且注射免疫组血清效价整体水平高于口服免疫组。
- 黄春兰林旋李艳虹宋铁英
- 关键词:口服免疫注射免疫杯状细胞
- 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素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分析被引量:37
- 2008年
- 分离、收集不同时期来源于俄罗斯及国内各地的40株嗜水气单胞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9种抗菌素药敏纸片对全部菌株的测定结果显示,菌株的耐药强度与原分离地是否使用抗菌素高度相关。质粒与菌株耐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具有1个以上多拷贝质粒的菌株中,有11株呈现高度耐药性,提示耐药性与多拷贝质粒存在相关性;但无质粒或仅有低拷贝质粒的菌株,其耐药性强弱与质粒无相关性。菌株耐药稳定性试验结果证明,4℃条件下长时间保存会降低菌株的抗性,而连续多次冻存、复苏传代对菌株的抗性无影响。
- 宋铁英陈强郑在予李艳虹龚晖林天龙
-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