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韬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交通工程
  • 2篇行车
  • 2篇运行车速
  • 2篇停车
  • 2篇换乘
  • 2篇换乘行为
  • 2篇ARIMA
  • 2篇车速
  • 1篇动车
  • 1篇信号配时
  • 1篇信号配时优化
  • 1篇神经网络模型
  • 1篇生态行为
  • 1篇时间粒度
  • 1篇停车换乘
  • 1篇通勤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学

机构

  • 8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城市建...
  • 1篇重庆市市政设...

作者

  • 8篇徐韬
  • 4篇向红艳
  • 3篇何素贞
  • 1篇姚志洪
  • 1篇蒋阳升
  • 1篇唐秋生
  • 1篇韩鹏
  • 1篇聂垚

传媒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工业工程
  • 1篇江西建材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系统...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交通群落学:交通系统中的生态行为解读
2017年
通过总结生态理论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发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类似于有机群体的生态行为。将交通因子与生态因子进行一一比照,视交通个体为生态个体、交通方式为生态种群、交通系统为生态系统,通过四阶段生态理论(生态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匹配理论、生态位调控理论),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生态演化机理理论,从而为后期生态四阶段的交通化改造(交通因子的组织、交通状态评判、交通结构分析和交通布局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唐秋生汪勇徐韬聂垚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生态行为
基于NL模型的轨道停车换乘行为建模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对居民停车换乘(P&R)行为进行RP&SP调查,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选取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出行特征、换乘设施服务水平特征作为效用变量,以出发时间和出行方式作为选择肢,构建了出发时间位于上层和出行方式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模型(NL模型).运用TransCAD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与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出行目的是居民出发时间决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出行时间、换乘距离和停车设施供给情况;(2)反映水平一对水平二影响作用大小的包容系数λ的最终标定值为0.503,且通过了t检验,表明出发时间的选择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与传统MNL模型相比,考虑出发时间的NL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学特征,精度更高,MNL模型的优度比为0.41,NL模型的优度比为0.50,相差0.09.
向红艳何素贞徐韬
关键词:交通需求管理NL模型
基于结构方程的通勤廊道停车换乘行为建模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通勤廊道上基于轨道交通的停车换乘出行模式是提高廊道出行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停车设施不足的有效手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选取个人属性、信息需求偏好及停车换乘设施水平作为外源潜变量,选择出行目的、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及出行强度作为内生潜变量,分析了停车换乘(P&R)出行行为产生路径及各因素的效用。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ISREL软件,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P&R出行方式在时间上具有较强规律,早、晚高峰时段选择P&R出行方式的比例较大;(2)路况状态信息、事故信息、停车信息对P&R出行行为影响显著。其中,路况状态的效用值达到0.8;内生潜变量方面,出行目的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别,其对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及出行强度的影响较大。
向红艳何素贞徐韬
关键词:交通工程SEM模型
基于全过程的偶发性拥堵消散时间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22年
为减少偶发性交通拥堵消散时间预测误差,基于事故全过程将拥堵消散时间分为驻留时间、处置时间及恢复时间,从驾驶员性格特征、事故等级特征值、初始速度建立驻留时间和处置时间回归模型,利用线性递减时变权重及速度限制改进标准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权重,以TransModeler仿真数据及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建立偶发拥堵恢复时间RBF神经网络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平均绝对误差为245.3 s,其中改进PSO-RBF网络对恢复时间预测相对误差为11.2%,均方根误差为102.3,平均相对误差较单一RBF网络、标准PSO-RBF网络分别下降38.1%、23.8%。
徐韬祝烨谢晓忠晏秋萍程龙春
关键词:交通工程全过程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
基于Log-ARIMA的道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
2016年
道路运行车速预测是交通预测的难点,运行车速随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提高道路运行车速预测精度,构建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时间序列模型,并结合实例对重庆市江北区红黄路早高峰小客车平均运行车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线性回归、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和模糊线性回归预测模型,ARIMA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下降了19.1%,50%,6.5%和3.7%;另外,将原始序列取自然对数后再建立ARIMA的Log-ARIMA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预测绝对误差为5.21,与普通ARIMA模型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下降了29.9%。
向红艳徐韬何素贞
关键词:ARIMA
基于神经网络的小时间粒度交通流预测模型被引量:12
2017年
为解决传统车队离散模型基于概率分布假设和现有交通流预测时间粒度过大不能应用于自适应信号配时优化等问题.在车队离散模型的建模思路上,先分析了下游交叉口车辆到达与上游交叉口车辆离去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小时间粒度交通流预测模型.该模型以上游交叉口离去流量分布为输入,下游交叉口到达流量分布为输出,时间粒度为5 s.最后,通过实际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并应用模型预测下游交叉口到达流量.结果表明,与Robertson模型相比,本文模型预测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交通流的变化特征,平均预测误差减少了8.3%.成果可用于信号配时优化.
姚志洪蒋阳升韩鹏罗孝羚徐韬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流预测神经网络车队离散信号配时优化
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公交进站换道决策行为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公交车准备进站时将发生强制性换道,容易造成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诱发交通拥堵;还会对道路安全构成威胁。首先立足于现状调查,分析了进站决策点;并对公交车在车站上游的进换点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其次提出了交通量、公交车数和离站路程为影响公交车换道的最主要因素;并将这3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以上游各区段进换点数量为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最终,利用权积法对所建模型中的各输入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量、离站路程与进换点数成负相关;而公交车数与之成正相关;其中,敏感系数最大的为离站路程,达0.220;3个影响因素在增加20%的扰动后,公交车数的敏感系数增速大于另外两者。
向红艳刘悦棋刘秀彩徐韬
关键词:公共交通BP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小波-ARIMA的浮动车运行车速动态预测模型
2017年
针对传统数据收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干扰而产生数据噪声导致预测精度下降的缺陷,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较强的时频域特性,以平移不变小波变换对数据去噪,将去噪后的数据建立ARIMA模型,最终对浮动车车速进行预测分析。实例表明:浮动车数据收集存在噪声干扰,小波-ARIMA在进行浮动车车速预测时精度较高。
徐韬
关键词:小波变换ARIMA运行车速浮动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