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珍稀
  • 2篇珍稀濒危
  • 2篇珍稀濒危植物
  • 2篇濒危
  • 2篇濒危植物
  • 1篇地理学分析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亚科
  • 1篇叶蝉科
  • 1篇叶蝉亚科
  • 1篇中国新纪录
  • 1篇沙地
  • 1篇沙蒿
  • 1篇四合木
  • 1篇谱系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结构
  • 1篇蒿属
  • 1篇西鄂尔多斯

机构

  • 5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5篇张慧
  • 4篇王铁娟
  • 2篇张丽
  • 1篇唐贵明
  • 1篇韩文娟
  • 1篇张斌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的褐沙蒿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分析
2022年
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是我国浑善达克沙地重要的固沙植物。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开发获得的直系同源单拷贝核基因c9065和c7847对褐沙蒿8个自然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与谱系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9065和c7847总长度分别为485、457 bp,具有14、19个变异位点,分别获得48、40种单倍型;褐沙蒿单倍型多样性H_(d)分别为0.8716和0.9348,各种群均在0.8以上;总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082和0.0059,各种群均在0.005以上,表明不论是种还是种群均有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9065和c7847,褐沙蒿分别有99.398%和98.90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_(m)分别为6.810和7.270,远远大于1,说明褐沙蒿种群间基因交流十分广泛。c9065的分析结果N_(st)G_(st),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褐沙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显示,2个核基因的Tajima’s D值均不显著(P>0.05),而Fu’s F_(s)值显著(P<0.05),结合歧点分布分析,反映出褐沙蒿在中性模式下经历有限的种群扩张。
唐思如王铁娟秀芳刘梦瑶张慧
类圆痕叶蝉属——中国新纪录(半翅目:叶蝉科:圆痕叶蝉亚科)
2010年
记述中国圆痕叶蝉亚科1新纪录属,类圆痕叶蝉属Anaceratagallia Zachvatkin,1946 1新纪录种,阔茎类圆痕叶蝉Anaceratagallia venosaFourcroy,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附外形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慧张斌唐贵明
关键词:半翅目叶蝉科
科尔沁沙地三种沙蒿植物的繁殖分配研究
2022年
蒿属沙生半灌木在科尔沁沙地起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其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乡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飞播植物。选择生于半固定沙地的三种植物的种群,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三种植物繁殖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1)白沙蒿的繁殖分配比例为66.06%,差不嘎蒿为33.73%,乌丹蒿为21.67%,三种植物4龄及以上成株的繁殖分配差异性分析表明白沙蒿极显著大于另两种植物(P<0.01);(2)白沙蒿繁殖分配比例在60%以上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5%,乌丹蒿则以低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多,其中繁殖分配在0~20%的个体占58.33%,差不嘎蒿各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分布较为均匀;(3)三种植物的繁殖体质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均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乌丹蒿的规律性不强;差不嘎蒿与白沙蒿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正相关,乌丹蒿不显著;(4)在调查区,两种固沙先锋植物白沙蒿和乌丹蒿在2龄开始繁殖,差不嘎蒿在3龄开始繁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上升,4龄后乌丹蒿呈现下降,另两种仍有增长趋势。反映出三种蒿属固沙半灌木在繁殖策略上的差异性。
张慧王铁娟王铁娟
关键词:蒿属固沙植物繁殖分配
东阿拉善珍稀濒危植物绵刺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是古老的单种属残遗种,在中国分布于西北荒漠区,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为了揭示不同类型绵刺种群的结构、种内或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该研究选择集中分布区的绵刺种群(阿拉善种群,在砾石地大面积分布)和分布区东缘的种群(鄂尔多斯种群,在沙地呈斑块分布),采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绵刺植株分为3个等级(Ⅰ级:d≤10 cm;Ⅱ级:10 cm30 cm,d为株高×冠幅长×冠幅宽的立方根),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的Ripley’s K函数对2个绵刺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大小级间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绵刺种群以Ⅱ级植株为主,占69%,Ⅰ级植株虽仅占5%,但由于无性生殖的存在,种群仍呈稳定状态;而鄂尔多斯种群Ⅱ级与Ⅲ级植株占比相近,无Ⅰ级植株,以种子进行更新受限。2)阿拉善种群总体呈随机分布,其中Ⅰ、Ⅱ级植株在中小尺度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大尺度呈随机分布;鄂尔多斯种群不论是总体还是各大小级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与种间竞争有着较大的关系。3)阿拉善种群Ⅲ级个体与Ⅰ级个体在中小尺度呈显著负关联,体现出高龄级植株对幼小植株的抑制作用;鄂尔多斯种群的Ⅱ级、Ⅲ级植株随着尺度范围的增大呈现显著正关联,表现出成熟龄级间的正相互作用。
李晓田王铁娟韩文娟张丽张慧刘晓婷刘雅洁
关键词:绵刺
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古老残遗种。为了揭示不同四合木种群的结构、种内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小结构法将四合木植株划分为3个大小级(1级,d≤40 cm;2级,40 cm80 cm。d为株高×冠幅长×冠幅宽的立方根),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各级植株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样地中的四合木均以2级为主,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反映出样地环境的稳定性;3个样地四合木1级植株在中小尺度均呈集群分布,其他均以随机分布为主;1级和2级植株多呈现出显著正关联,3级植株在中小尺度均与其他2个级呈显著负关联关系,反映出高龄级对其他龄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科学地保护四合木种群提供依据。
张丽王铁娟郭金停李晓田张慧刘雅洁刘晓婷
关键词:四合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