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培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关节炎
  • 1篇原性
  • 1篇韧带
  • 1篇韧带重建
  • 1篇受体
  • 1篇受体2
  • 1篇术后
  • 1篇术后恢复
  • 1篇髓样
  • 1篇前交叉韧带
  • 1篇前交叉韧带重...
  • 1篇重建术
  • 1篇膝关节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诱发
  • 1篇类风湿
  • 1篇类风湿关节炎
  • 1篇滑膜
  • 1篇滑膜组织
  • 1篇胶原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生辉
  • 2篇黄建荣
  • 2篇叶培
  • 1篇欧阳振华
  • 1篇郑沛中
  • 1篇李建华
  • 1篇张玮琼
  • 1篇尹萍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对78例患者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价,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取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9.2岁,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3个月,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全部病例均采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78例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包括30例体部断裂,44例股骨起点断裂, ACL胫骨止点断裂4例,尽量保留残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临床效果。结果取末次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5个月。有76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对比术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综合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端对ACL重建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锦煌黄建荣尹萍郑沛中张玮琼叶培欧阳振华黄生辉刘贵旺
关键词:膝关节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证实有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的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滑膜组织呈高表达,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目的:观察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在牛源性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制备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动态观察大鼠各项关节炎的活动指标和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RT-PCR法检测滑膜组织中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 mR NA的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的蛋白表达及定位。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免疫13 d后出现足爪红肿,关节炎指数评分逐渐升高(P<0.01),炎症高峰期在19-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软骨骨质破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的mR NA和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R 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白细胞介素10 mR 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果证实,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发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炎症调节递质,其反应性升高在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叶培李建华许锦煌黄生辉刘贵旺张玮琼郑沛中黄建荣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胶原性关节炎滑膜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