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代玉民

作品数:18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冯友兰
  • 3篇心学
  • 3篇儒学
  • 3篇宗杲
  • 2篇新理学
  • 2篇阳明心学
  • 2篇哲学
  • 2篇儒学观
  • 2篇禅宗
  • 2篇理学
  • 2篇良知
  • 2篇明心
  • 1篇代数
  • 1篇代数学
  • 1篇道家
  • 1篇多向性
  • 1篇心即理
  • 1篇形而上学
  • 1篇阳明学
  • 1篇印顺

机构

  • 18篇南京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作者

  • 18篇代玉民
  • 1篇陆永胜

传媒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承载、遮蔽与呈现:论“气”在阳明心学中的效用与价值
2014年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融合知行与格致的多向性心本体论,而"气"在其中的效用与价值尚未阐明。经梳理,"气"分"意气"、"气质"与"气象"三个层面,其中,"意气"是多向性心本体界的现实性承载;"气质"的差异性与阶次性割断了多向性心本体界的连续性与一体性,"气质"的波动性则打乱了此心本体界在道德层面的原初状态;"气象"对此心本体界以客观具象与主观体认的方式进行整体呈现。
代玉民陆永胜
关键词:遮蔽
宋代僧人儒学观研究 ——以智圆、契嵩、惠洪、宗杲为中心
本文以宋代僧人儒学观为主题,选取孤山智圆、明教契嵩、惠洪禅师、宗杲禅师的儒学观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以点带面地展现宋代僧人儒学观的整体面貌、特点与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下面分别概述其要:第一章孤山智圆的儒学观,主要包括...
代玉民
关键词:宗杲儒学观
文献传递
庄子“法天贵真”与其人性论
2013年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代玉民
关键词:人性
范式转换背景下的中庸观新形态——北宋明教契嵩的《中庸》新范式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由唐入宋,重建成圣工夫成为儒家主要问题,旧有的《中庸》诠释范式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李翱作《复性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回应,但未形成新的《中庸》诠释范式。北宋契嵩禅师依据佛教如来藏系思想,将佛教本体论思维模式纳入《中庸》,形成了以中庸之体、用、境为内容的《中庸》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正式回应了重建成圣工夫的问题,即中庸之体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本体依据;中庸之用是重建成圣工夫的经验依据;中庸之境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最终效果。
代玉民
关键词:范式
论焦竑的身体与哲学——兼谈晚明哲学中的“认知”与“体验”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预设,即将哲学家视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很少涉及身体状况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以焦竑为例,一生身体健康的他,对于尽性至命等形而上学问题,多具有好奇、求知的认知需求,因而其突破泰州心学传统,形成哲学上的认知进路。以此考察晚明哲学界,就身体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晚明哲学家可分为两种类型:身体健康的认知型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小,在哲学上以认知需求为主导,形成认知进路,以焦竑为代表;身体欠佳的体验型的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大,在哲学上以身体需求为主导,形成体验进路,以公安三袁为代表。
代玉民
关键词:身体哲学体验型
道、德、性:认识论视域下陈景元哲学的三重境界
2013年
陈景元是北宋著名道教学者,其哲学从认识论角度可分为"慧解"、"智照"与"体冥"三层次,"道"在"慧解"视域下,由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道"转为与主体关涉的境界论的"道";"德"在"智照"视域下成为长养万物的"德用";"性"在"体冥"视域下开显为体用一如的"自然"境界。这三重境界为体、用、体用一如的境界,通过"气"贯通为一"冲和"整体,落实于"治身"、"治天下"的实践中。
代玉民
关键词:认识论
正负方法与心学重构——论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阳明学被引量:1
2016年
冯友兰先生以"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建构了新理学体系,相较于对朱子学与禅宗的肯定,阳明学在其中却受到忽视与批判,原因在于:从"正底方法"角度看,阳明学因缺乏概念辨析而思想朴素,"心即理"命题悬置了形而上的理世界;从"负底方法"角度看,阳明学对实际多有肯定,与注重空灵的"负底方法"相悖。因此,如何接着新理学讲的问题,便归于如何以正、负方法重新理解阳明学,揭示其合理性,呈现其价值与境界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说明:(一)阳明学以概念辨析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并非朴素思想;(二)阳明学"心即理"命题是朱子学"性即理"命题在认识论上的体现;(三)阳明以"负底方法"对形而下的人伦事务,进行形而上意义的肯定,从而呈现日常践履中的圣人境界。
代玉民
关键词:朱子学禅宗阳明学
中国禅来源于牛头禅?——对印顺《中国禅宗史》所述中国禅来源的质疑与重构
2016年
在《中国禅宗史》中,印顺法师提出"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融摄牛头禅",换言之,"中国禅来源于牛头禅"。从历史、禅法及与老庄、玄学的关系三方面来看,这一观点均有可商榷之处。经探讨,中国禅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融摄牛头禅,而是达摩禅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据此,印顺法师所主张的中国禅来源需要进行重构,而重构后的中国禅以慧能禅为开端,以洪州禅、石头禅为完成。
代玉民
关键词:洪州禅
摄禅归教与摄教归禅:牟宗三禅教一致论之反思
2014年
牟宗三先生基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与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教一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三点可质疑之处:判教标准转移、教内之教外别传与牟式禅教一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教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与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教,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代玉民
关键词:牟宗三
焦竑与明清儒学研究
明末清初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极其复杂的时期。阳明学、程朱学、气学、实学、西方科学,乃至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及西方天主教等诸种学问、思潮及宗教在明清的时代巨变中,形成了一个相互之间冲突、融合、转变的思想场域。明清儒...
代玉民
关键词:良知考据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