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奇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鄱阳湖
  • 2篇湿地
  • 2篇鄱阳湖湿地
  • 1篇单叶
  • 1篇单叶蔓荆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性状
  • 1篇叶性状
  • 1篇优势植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植物
  • 1篇沙化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位梯度
  • 1篇挺水植物
  • 1篇轻组有机碳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类型
  • 1篇微生物

机构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胡启武
  • 3篇金奇
  • 2篇吴琴
  • 2篇周红艳
  • 1篇常玲玲
  • 1篇郭超
  • 1篇胡佳
  • 1篇李敏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沙漠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氮磷再吸收被引量:2
2016年
于植物生长旺盛期与末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采集6种优势植物成熟叶片与衰老叶片进行N、P含量测定,以探讨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N、P养分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N、P元素的再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分别为8.2%~46.6%和18.9%~44.5%,其中,灰化苔草在所有物种中N、P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最低。挺水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分别为41.3%和38.5%,明显高于湿生植物的N、P平均再吸收效率的19.9%和26.0%。6种植物N、P养分再吸收效率均与成熟叶片的N、P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N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片N∶P值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养分再吸收指标来判断,鄱阳湖湿地6种优势植物均属于N再吸收能力较弱的物种。
郭超蔡家艳金奇周红艳李敏胡启武
关键词:挺水植物氮磷比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Vitex rotundifolia)叶性状沿沙化梯度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在鄱阳湖湖滨沙山沿沙化梯度测定了单叶蔓荆(Vitex rotundifolia)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氮、叶磷等指标,以阐明单叶蔓荆主要叶性状特征,探讨叶性状对沙化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单叶蔓荆叶面积1.58~13.14cm^2,与湖岸线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不能指示沙化程度对单叶蔓荆的影响。比叶面积81.6~206.3cm^2·g^(-1),种内差异显著(P<0.05);单位质量的叶氮、磷含量分别为16.0~23.2mg·g^(-1)、0.82~2.20mg·g^(-1),种内差异不显著。比叶面积与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比叶面积对沙化梯度响应敏感,随沙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片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对沙化程度的变化不敏感,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依据叶片氮磷比值判断,单叶蔓荆在沙山生境中更多地受磷的限制。
常玲玲蔡家艳吴琴金奇周红艳胡启武
关键词:鄱阳湖比叶面积
鄱阳湖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被引量:19
2017年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水位梯度采集了7种优势植物群落下0~15、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S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以阐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特征与影响因子,探讨植物群落演替对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群落0~30 cm土层SOC、HFOC、LFOC、MBC和D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92~48.14 mg·g^(-1)、4.66~41.42 mg·g^(-1)、0.46~6.52 mg·g^(-1)、124.22~419.23 mg·kg^(-1)和33.17~153.63 mg·kg^(-1)。(2)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分别为92.9%、7.1%、1.44%和0.74%,土壤碳库以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LFOC、MBC、DOC等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4)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退缩,湿生、挺水植物群落的扩展短期内将增加土壤碳储量,但碳库的稳定性降低。
金奇吴琴钟欣孜胡佳胡启武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轻组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