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通过T1mapping技术定量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对Gd-EOB-DTPA的摄取:对比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海绵状血管瘤的差异
- 李畅彭振鹏蔡华崧罗宴吉董帜李子平冯仕庭
- 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正常解剖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
- 2020年
- 本文回顾性分析24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简化式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病例,术前诊断包括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肝硬化、胆管细胞癌;所有受者术前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均行单纯切除肝脏并肝、胰、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联合移植。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US),上消化道造影(UGI),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术后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肠道并发症,移植物并发症,腹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胆道并发症,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均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作为影像诊断医师,熟悉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的手术方式并掌握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表现对于准确诊断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
- 李畅欧阳龙源黄丽杨广奇孙灿辉
- 关键词:多器官联合移植终末期肝病磁共振成像
- 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CT分型及相关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E)CT分型和表现。方法选取11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观察分析患儿的CT分型及相关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患儿的CT分型显示,6例肿块型:肿瘤直径多>5 cm,<10 cm,均为单发;3例结节型:肿瘤直径多<5 cm,可以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3例均为多发;2例弥漫型。CT平扫均显示为低密度病灶,且病灶边界清晰;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结节明显强化;CT延迟扫描发现病灶从外周向中央逐渐强化。单发巨大病灶中心坏死区未出现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可呈现为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CT是主要的检查手段。
- 郑道亮高桂锋李畅
- 关键词:CT扫描X线
- MR 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MR三维容积插入屏气检查(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对照研究,探讨MR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在显示HCC的动态强化特点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3例在我院行上腹部3.0T MR 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及MS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23例经手术证实共发现23个HCC,MRI 3DVIBE序列检出全部23个病灶,CT检出21个病灶。MRI 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显示为"快进快退"征象者占78.3%(18/23),MSCT增强扫描具有此征象者占54.5%。直径≤3 cm的肿瘤更易在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观察到明显强化征象(P=0.037)。【结论】MR 3D-VIBE序列肝脏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提高了HCC尤其是小HCC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 李新文蔡华崧杨艳红李畅董帜冯仕庭罗宴吉
-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X线断层摄影术
- 克罗恩病肠腔纤维性狭窄的预测和影像学评估被引量:4
- 2020年
- 肠腔纤维性狭窄是克罗恩病(CD)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在CD患者中有明显的不均质性。本文主要就CD肠腔纤维性狭窄的临床预测、基因预测、血清学预测、病理预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宋正平李畅孙灿辉
- 关键词:克罗恩病
-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CT表现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2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BGA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及内镜检查)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关于BGA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获取可进行资料分析的文献20篇(20例BGA)。对全部30例(本组10例,文献20例)病例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30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基底部均位于胃窦部与十二指肠水平段之间,其中位于球部或球降交界区25例(83%),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例(7%),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2例(7%),位于胃窦部1例(3%)。26例(87%)病灶呈窄蒂长息肉状,4例(13%)呈宽基底结节状。25例(83%) CT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强化,5例(17%)呈均匀强化。9例(30%)瘤内可见脂肪样密度;CT增强检查24例(80%)病灶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重组正交断面上呈现“肠套叠假象”。病理镜下均可见增生的Brunner腺体及不同程度增生的腺管、脂肪细胞、梭形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结论:BGA发病部位相对恒定,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刘君刘君云惟健伍玲李畅李畅
- 关键词:十二指肠BRUNNER腺BRUNNER腺瘤计算机体层成像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对于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4月肝移植术后随访在我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的病人112例,其中13例未见明确病变、9例肿瘤复发、3例图像质量不佳被剔除,18例经穿刺病理诊断为ACR,另外69例对照组包括56例胆道并发症、11例血管并发症以及2例药物性肝损伤。所有患者均行DKI扫描,b值为0、200、500、1000、1500、2000 s/mm2,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测量D值、K值和ADC值。组间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价组间一致性,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ROC曲线用于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及评价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测量者间一致性良好(ICC=0.843-0.878)。D值和K值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2和0.003,ADC值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K值对于ACR的诊断效能最大,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25、0.947、0.789、0.737。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 李畅黄丽杨广奇孙灿辉
- 关键词:磁共振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 培门冬酶相关急性胰腺炎的MSCT影像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培门冬酶(PEG-Asp)相关急性胰腺炎(PAP)的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培门冬酶相关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8例为儿童(中位年龄6.5岁),2例为成人(24岁和49岁)。10例均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行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NK/T-细胞淋巴瘤2例),治疗期间均应用培门冬酶行诱导化疗或化疗。7例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SCT平扫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及治疗史,分析影像特点。结果 10例患者于用药2~65 d出现腹痛,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均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5例发生于化疗诱导期;强化期、巩固期、维持期各1例;2例NK/T细胞淋巴瘤分别发生于化疗第1周期初期及第4周期结束后。MSCT上10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胰腺整体肿胀,3例胰腺局灶性密度减低,未见强化;7例胰周液体积聚;8例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胰腺实质斑点状钙化7例,肝脏斑片状钙化6例;2例患儿见胆囊结石。按照改良CT严重指数分级,本组病例中2例重度急性胰腺炎,6例中度重症,2例轻度。结论 PAP常见于因血液病接受含培门冬酶治疗方案的患者,儿童诱导期发病多见;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急性胰腺炎,易出现肝胰钙化和胆结石。
- 张文俊孙梦雅唐广磊翟建春石安斌李畅关键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培门冬酶钙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ADC定量对鉴别肝血管周上皮样肿瘤与肝细胞癌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通过ADC值区分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与肝细胞癌(HCC)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肝PEComa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9~69岁(中位年龄39岁)。另外匹配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病例45例,分为2组,HCC-A组19例(无乙肝病史、肝硬化、转移和/或癌栓,血清甲胎蛋白阴性),HCC-B组26例(有乙肝病史,轻度肝硬化,无转移和/或癌栓,血清甲胎蛋白阴性)。所有患者均有完整3.0 T磁共振平扫加普美显(钆塞酸二钠)增强及DWI资料,DWI扫描采用4个b值(0、50、400、800 s/mm^(2)),ADC图自动产生。回顾性分析三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磁共振平扫及增强特点、肝胆特异期对比剂的摄取及肿瘤定量ADC值。结果肝PEComa组增强模式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比例为94.1%(16/17),与HCC-A组(84.2%,16/19)、HCC-B组(92.3%,24/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特异期无对比剂摄取的比率三组依次为82.4%(14/17)、73.7%(14/19)、46.2%(12/26),两两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上肿瘤最受限区域ADC定量分析,三组ADC值依次为(791.9±298.8)×10^(-3) mm^(2)/s、(576.39±154.61)×10^(-3) mm^(2)/s、(560.71±166.01)×10^(-3) mm^(2)/s,肝PEComa组与任一HCC组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鉴别诊断肝PEComa和HCC的诊断界值为785.75×10^(-3) mm^(2)/s[(608~968)×10^(-3) mm^(2)/s],诊断敏感度76.5%和特异度为95.0%。结论磁共振成像ADC定量可单独用于鉴别肝PEComa与HC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助于简化检查方案。
- 黄训波张流柳李畅唐广磊张繁
-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