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山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稻田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动态
  • 1篇种群结构
  • 1篇晚稻
  • 1篇晚稻田
  • 1篇褐飞虱
  • 1篇飞虱
  • 1篇白背飞虱
  • 1篇翅型
  • 1篇翅型分化

机构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徐昭焕
  • 1篇刘伟
  • 1篇王建国
  • 1篇李小珍
  • 1篇李少山

传媒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晚稻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结构时序动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李小珍李少山王建国刘伟徐昭焕
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翅型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