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梅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两种铁角蕨的孢子体形态研究及水分生理测定
- 2016年
- 以铁角蕨属(Asplenium)两种不同植物的孢子体为材料(石生铁角蕨和变异铁角蕨),通过常规形态解剖方法和水分生理指标测定,分析探讨了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与水分生理特点之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石生铁角蕨和变异铁角蕨相比较,石生铁角蕨叶面积指数较大,叶片更为饱满。(2)两种铁角蕨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均为不规则形,分别呈现出深波状或浅波状。(3)两种铁角蕨的气孔器全为下生气孔,且气孔器类型、形状、气孔大小及长宽比都很稳定。但是,二者之间气孔密度有很大差异,而气孔器类型以不规则四细胞型、腋下细胞型和极细胞型为主。(4)木质部维管束均为椭圆形的双柱型管状中柱,中柱内含有管状分子,呈背对月牙形分布,中柱大小约为80μm。(5)维管束内的管状分子次生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木质化增厚,以网纹、梯纹、孔纹的形式表现出来,管状分子的直径都较小,变异铁角蕨的木质部管状分子比石生铁角蕨的稍大。(6)石生铁角蕨的自然含水量较低,相对含水量较自然含水量变化较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和水势较高。从石生铁角蕨和变异铁角蕨的叶表皮形态、气孔器特征、管状中柱和管状分子特征来看,将二者划分在同一属下是比较合理的。两种植物自然生境不同,其水分生理特征差异明显,但均与各自的形态特征相适应;石生铁角蕨的抗旱性比变异铁角蕨更强。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角蕨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抗旱性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 李学梅杨扬徐成东
- 关键词:气孔器管状分子相对含水量水势
- 八种蕨类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以铁角蕨科铁角蕨属的四种植物,凤尾蕨科和蕨科的两种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作为材料,利用UB1001Series型光学显微镜和XXT-100X解剖镜对叶表皮微形态以及叶片附属物进行了比较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科属的植物的细胞形状和气孔器特征很相似;但不同科属的蕨类植物在细胞形状和气孔器特征的比较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观察到铁角蕨科4种植物的叶表皮有似蜡质的物质,光泽比较好且叶片较肥厚,其他4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光泽度较差,叶片也没有铁角蕨科的肥厚。因此,把8种蕨类植物分为不同的科属是符合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的。同时也说明以上特征是蕨类植物科属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 梁晓华王云虎李学梅徐成东
- 关键词:蕨类植物叶表皮微形态
-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被引量:10
- 2015年
-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 李学梅陆树刚徐成东
- 关键词: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