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聪
- 作品数:37 被引量:2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16—2018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时空特征及聚集性分布,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国家食源性监测报告系统”中广东省2016—2018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导出,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展示病例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6—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76943例,男女比例为1.16∶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散居儿童(26.58%,20452/76943),各年龄层的病例数以0~5岁年龄段最多(23584例,占比30.65%),对其中29072例病例进行了采样检测,致病菌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7.03%(4950/29072),其中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14.84%(4314/29072);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为1.29%(374/2907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为0.83%(241/29072);志贺菌阳性检出率为0.07%(21/29072)。诺如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83%(241/29072)。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占比最高的是混合食品(21.69%),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占比65.53%)。2016—2018年每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一般出现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8月,另一个高峰在10~12月。空间分析发现2016—2018年每年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结论广东省2016—2018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检出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和10~12月,职业分布主要为散居儿童,以腹泻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混合食品,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
- 李世聪严维娜梁骏华卢玲玲闻剑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 广州市2所中学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培训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并比较健康教育培训前后食品安全知识的变化,为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1所初中和1所高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后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础资料、食品安全知识、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结果共调查390名学生,其中高中生140人,初中生250人;男生202人,女生188人。培训前,高中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7.6±2.0)分(满分11分),初中生平均得分(6.7±2.2)分;培训后,高中生平均得分(9.4±1.8)分,初中生平均得分(8.5±1.9)分,初、高中学生无论培训前还是培训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培训前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总知晓率为64.1%(2 750/4 290),培训后提高到80.5%(3 453/4 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后,高中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均P<0.01)。在食品安全态度方面,高中生平均得分(3.7±0.7)分(满分4分),初中生平均得分(3.6±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的食品安全行为平均得分(5.5±1.9)分,初中生平均得分(5.7±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4.6%(369/390)的中学生认为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90.3%(352/390)的中学生觉得有必要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44.6%(174/390)的中学生会经常关心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78.2%(305/390)的中学生曾购买路边小摊小贩的食品。结论中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食品安全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存在高风险行为;通过短期培训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但仍需要加强系统性的食品安全教育。
- 陈子慧卢玲玲李世聪顿中军蒋琦黄琼
- 关键词:食品安全知识
- 2011-2020年广东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1-2020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11-2020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Arcgis 10.8软件对发病率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613起,累计发病10716人,发病率为9.30/10万,住院率为22.14%,病死率为0.07%;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019年报告暴发起数最多,报告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原因食品主要来源于宾馆饭店(200起)、单位食堂(153起)和家庭(88起)。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肉及肉制品为主(141起)。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分别引起182、172、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加工不当是主要的暴发原因,引起25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广东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呈现区域聚集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海市、中山市、东莞市和深圳市。结论广东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地区,应对相关的重点场所进行重点干预,加强对厨师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规范从业人员,最大限度减少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 李世聪严维娜梁骏华卢玲玲闻剑
- 关键词: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 广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员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州市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员132名,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43.9%的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处于及格水平,46.2%处于良好水平。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15,0.302,0.213,P值均〈0.05),性别、年龄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知识总分的影响因素,女性得分高于男性(OR=0.165,95%CI=0.056~0.481),40岁以上年龄组得分高于20~30岁年龄组(OR=0.062,95%CI=0.011~0.354)。结论广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尚有待进一步改善。
- 卢玲玲黄琼李世聪陈静仪付敏杰陈建芳梁骏华
- 关键词:食品健康知识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 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2015—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54例,年均发病率为0.32/10万;住院人数395例,住院率46.3%,无死亡病例。平均潜伏期为2.8 h,中位潜伏期为2.0 h,潜伏期最小值为0 h,最大值为32 h。男性病例448例,女性病例406例,男女比例为1.10∶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农民(34.19%,292/854),发病年龄段集中在31~59岁。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5~9月是发病高峰,韶关市是毒蕈中毒高发区。结论广东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加强毒蕈中毒防控的研究与科普宣传,以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 李世聪严维娜梁骏华卢玲玲闻剑
- 关键词:毒蕈中毒流行病学食源性疾病
- 广东省城市居民血脂水平现状调查及变化趋势
-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市≥6岁居民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及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选取了2个大城市监测点(广州、深圳)和3个中小城市监测点(珠海、佛山、...
- 闻剑李世聪张永慧林协勤陈瑞仪
- 2019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9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2019年广东省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广东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7449例,年发病率23.83/10万;其中住院3288例,住院率为11.98%;死亡4例。上报病例数较多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最多的是深圳市6811例,最少的是汕头市61例;发病率最高的是珠海市159.11/10万,最低的是汕头市1.08/10万;住院人数最多的是韶关市470人,最少的是云浮市21人;住院率最高的是茂名市(58.61%),最低的是深圳市(1.09%)。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进食场所为家庭的有15974例,占58.20%。致病食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粮食类及其制品,为4777例,占17.61%;致病微生物总体检出率为26.00%,沙门菌检出率为22.93%,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44%,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39%,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20%。志贺菌检出率为0.04%。结论2019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病例报告集中在7-9月,主要进食场所在家庭,主要致病食物为粮食类及其制品,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应对食源性疾病进行针对性防控。
- 李世聪严维娜梁俊华卢玲玲闻剑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
- 2020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总结2020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CFSA)中2020年1~12月的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0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397例,年均发病率0.24‰(27397/115210000),住院率10.66%(2920/27397),无死亡病例,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发病率为0.28‰(18303/6447万人),住院率为6.88%(1259/18303),粤东西北的发病率为0.18‰(9094/5074万人),住院率为18.26%(1661/9094)。病例的症状以腹泻为主,男女比例接近1∶1,各年龄层的病例数以31~59岁年龄段最多[31.51%(8633/27397)];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占比16.86%(4620/27397),学生占比16.48%(4515/27397),病例报告高峰在8~12月。病例暴露食品主要为混合食物7392例(占比27.08%,7392/27297)、肉及肉制品4511例(占比16.53%,4511/27297)、粮食类及其制品3734例(占比13.68%,3734/27297);进食场所主要是家庭65.53%(17954/27397)、餐饮店15.03%(4117/27397)。对4395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了采样检测,1171份检测出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6.64%(1171/4395),其中,1153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6.23%(1153/4395);16份检出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0.36%(16/4395);2份检出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05%(2/4395);1份检出志贺菌,检出率为0.02%(1/4395);7月份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主要暴露食品为粮食及其制品。11份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25%(11/4395);诺如病毒1月阳性检出率最高,主要暴露食品是肉及肉制品。结论广东省2020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住院率有一定占比,粤东西部部分地区发病率低但住院率较高,珠三角地区发病率高但住院率低。病例分析显示家庭散居儿童和学生在全人群中占比高,主要发生在夏季,且沙门菌检出率较高,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
- 李世聪梁骏华卢玲玲严维娜闻剑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 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4—2020年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2014年1月—2020年12月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数据。结果2014—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14 799例,其中住院病例1 277例,平均发病率为60.505/10万,平均住院率达8.629%,无死亡病例报告。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29∶1,每年10—12月出现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以6~12岁为主,主要病源食物为肉类及其制品。结论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防控。
- 李世聪闻剑梁骏华卢玲玲严维娜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
- 2017年广东省疾控系统鼠疫防控卫生应急演练能力评估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检验广东省疾控系统应急指挥体系运转情况,提高广东各级疾控中心应对输入性鼠疫疫情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省、市级疾控中心应对输入性鼠疫疫情的应急准备、响应能力。方法采用双盲方式进行现场演练、桌面推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参演人员对预案熟悉、演练情况等内容的评价。结果预案知晓率为92.7%(101/109),桌面推演完整回答率为83.5%(91/109),地市的集中隔离场所所在地的知晓率为69.7%(76/109),定点医院是否有隔离病房的知晓率为72.5%(79/109),定点医院是否有转运患者的负压救护车或负压担架的知晓率为76.1%(83/109)。通过此次演练,达到了锻炼队伍、提高能力、加强应急准备和完善鼠疫应急预案的目的。结论广东省各级疾控系统要继续优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修订鼠疫防控预案、更新相关技术文件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提高现场处置能力。
- 李世聪李剑森孙立梅钟豪杰方艳宋铁
- 关键词:鼠疫应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