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当量比天然气发动机氨排放特性研究
- 2021年
-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仪研究了当量比天然气发动机的NH 3排放,重点研究了不同工况下三元催化器(three-way catalyst,TWC)前的NO x、CO、CH 4排放特性和TWC后的NH 3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当量比天然气发动机原始排气中无NH 3排放,发动机原始排气经过TWC后的催化反应才是当量比天然气发动机NH 3排放的根本原因;当原机CO和CH 4保持稳定,提高NO x浓度可一定程度抑制NH 3的产生;外特性下较高的废气再循环率可通过降低原机NO x排放,提高CO和CH 4的生成促进NH 3的产生;在负荷加载过程中,加载速度通过影响原机CO和CH 4排放进而影响NH 3排放,急速的加载过程能促进NH 3的产生;对于具备燃料自适应性的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成分的差异对发动机动力性和气态污染物排放无影响;当TWC入口温度处于催化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时,较低的排气温度对NH 3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 田茂军唐卜徐辉张腾康婵
- 关键词:当量比天然气发动机三元催化器废气再循环
- 柴油机颗粒数量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采用MEXA-2000SPCS颗粒物计数器测量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中的颗粒数量(PN),在不携带后处理催化器的情况下研究了发动机转速、负荷、EGR率以及负荷加载对柴油机PN排放的影响,在携带后处理催化器的情况下研究了氧化催化器(DOC)、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CDPF)碳载量以及环境温度对柴油机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携带后处理催化器的情况下,柴油机转速增加会直接导致PN排放量增大;随着柴油机负荷增大,PN排放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EGR率的增加会因为缸内燃烧恶化导致PN排放量增大;负荷加载会导致PN短时间大幅增加。DOC能够有效降低颗粒质量(PM),但无法减少颗粒数量(PN)。CDPF碳载量是决定PN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不触发主动再生的前提下,碳载量的增加会降低PN的排放量。环境温度会影响CDPF被动再生速率,相同时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CDPF碳载量累积能力越强,PN排放量越低。
- 谷雨宫宝利徐辉张谦益
- 关键词:柴油机
- 前置DOC对SCR系统柴油机NO_x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对装配前置DOC和无DOC的SCR系统柴油机进行稳态和瞬态试验,研究了前置DOC在不同循环状态下对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DOC能显著提高SCR入口处NO2与NOx的体积比V(NO2)∶V(NOx),加速SCR反应,提高NOx转化效率,改善NOx排放;在ESC非怠速工况下,DOC对V(NO2)∶V(NOx)的影响会随着排气中氧含量和排气温度、空速的提高逐渐降低;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NH3对O2的选择性突然提高,V(NO2)∶V(NOx)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将减小;DOC内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有限,不足以提高SCR入口处排气温度,而DOC陶瓷载体的储热特性在瞬态循环下会对SCR入口温度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改善NOx排放的主要原因。
- 田茂军朱红国黄德军徐辉李祚兵
- 关键词:柴油机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
- 一种排气管清理器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排气管清理器,包括移动轮、推移板、高压泵、密闭积水盒、转动管和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洗涤泡沫搅拌桶,所述洗涤泡沫搅拌桶的底面紧密贴合移动板的顶面,所述洗涤泡沫搅拌桶的内部转动连接驱动转杆的壁面,所述驱...
- 谷雨宫宝利王坤徐辉张谦益彭云华徐杰唐国平
- 发动机动态试验直采测试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为了研究影响发动机动态试验直采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一台柴油机,通过改变不同的测试参数,结合直采和全流稀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流稀采结果受测试参数的变化影响较小;直采测试排气组分瞬时浓度与排气质量流量按照转换时间对齐与否是影响排放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排气管长度变化会导致转换时间改变,该影响可通过测试CO 2延迟予以修正;直采采样频率较低时,直采结果相对全流稀采结果偏差的散差会变大;空气流量计后管道长度变化对直采结果的影响较小。
- 田茂军黄德军徐辉唐卜张谦益邓力
- 关键词:发动机
- 车用柴油机WHTC与ETC瞬态测试循环排气温度及排放对比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在两台不同型号的车用柴油机上进行WHTC及ETC循环排放测试试验,以研究WHTC冷启动循环、WHTC热启动循环及ETC循环下发动机排放(CO、HC、NO_X、PM)特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WHTC冷启动循环下发动机排气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在0~800s范围内均低于WHTC热启动循环,总体排放明显偏高,其中CO、HC及PM排放差距较大,NO_X排放差距则相对较小;WHTC循环下排气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在循环绝大部分时间范围内均低于ETC循环,总体排放明显偏高,其中CO、HC及NO_X排放差距较大,PM排放差距则相对较小;该试验结果可为柴油机节能减排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经验。
- 李祚兵田茂军谷雨徐辉唐卜
- 关键词:车用柴油机
- 国六重型柴油机不同测试循环下的排放响应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采用1台基于国Ⅵ标准开发的重型柴油机,研究了不同测试循环下发动机的排放响应。通过对稳态和瞬态循环的原机排放、尾气排放、工况、排气温度的对比分析可知,美国EPA标准循环和中国工况对该国Ⅵ发动机具有相近的尾气排放评价能力;中国工况与世界统一循环工况具有相近的尾气排放评价能力;LLC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考核发动机低负荷长时间运行和高、低负荷频繁切换时的排气温度升温能力和排温保持能力,对发动机而言该工况下的尾气排放控制能力是一项严峻考验。较长的热浸时间会导致热起动循环的尾气温度降低,对后处理系统的排温保持能力和热起动减排具备一定的考核能力。
- 田茂军黄德军唐卜张腾徐辉
- 关键词:柴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