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 作品数:1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性的本质与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性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出来的更为高级的实践理性,是伴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呈现着的新型理性。就其本质而言,这种理性克服了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僭越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非对抗性存在理性;是变革局部理性,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灵生态为一体的总体性认知理性;是打破“主—客”二元思维方式,超越工具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的新型价值理性。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遵循,体现出丰富的实践价值。
- 刘晓青张海燕
-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经济理性
-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四重维度被引量:1
- 2017年
- 马尔库塞的"爱欲"概念是一个融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马克思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席勒的表现美学为一体的复杂性综合体。除了表层的心理学维度,"爱欲"还具有政治批判维度、美学救赎维度和本体论超越维度。爱欲解放思想是在发达工业时代由于操控原则所导致的全面异化背景下,马尔库塞为走出人的"压抑性生存",寻求非压抑性文明的有益尝试。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不可遏制的庸俗化趋势下,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最终难免流于乌托邦,只能成为坚持文化超越维度的少数人的美学救赎,因而在本质上不过是费尔巴哈的爱人本学在发达工业社会的再现。
- 张海燕
- 关键词:爱欲非压抑性文明
- 国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建构性反思
- 2020年
- 国内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介到反思再到重建的转变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存量,但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症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或夸大理论语境对理论本身的作用;二是没有处理好批判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是没有形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的“本土化”的研究范式。下一步的研究应重视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语境中,重新思考“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批判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自信和方法自觉,从理论与实践、解释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的张力中去把握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期形成与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目标更加契合的研究成果。
- 张海燕代文勃
-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历史唯物主义大众文化方法论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资本-劳动辩证法的总体性运思被引量:1
- 2019年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节对"资本-劳动"内在矛盾的揭示,绝不是对《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的简单摹写,而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结构性剖析,典范性地展示了以"具体的总体"为核心的辩证法的总体性运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辩证法的现实主题是以"资本-劳动"的矛盾运动这个"具体的总体"为核心问题对现代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和重构,在思维方法上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经验实证性范式的尝试性融合,开启了走出德国观念论辩证法、创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科学抽象法"之思想征程。而在走出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过程中,费尔巴哈所开创的感性原则和具有经验论传统的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颇有启示。在此意义上,只有将"资本-劳动"辩证法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的"具体的总体",才能深度把握其辩证法的肇始性思想史地位和方法论价值。
- 张海燕
-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景观视域下的“饭圈”文化透视被引量:2
- 2021年
-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景观越来越以无形和隐蔽的方式控制着社会和人的生活。当商品生产社会过渡到景观社会,商品拜物教过渡为景观拜物教,商品统治被视觉表象所取代,社会呈现出一种从存在到拥有再到显现的演化过程,表现为一种综合景观。当代社会,娱乐明星和饭圈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商品,对受众的非劳动时间进行软性控制,使得休闲时间成为可供消费的伪循环性景观时间,通过控制景观代理人,对饭圈受众进行分离和操纵,归根结底是要使其不自觉地从事景观分配的任务,从而陷入景观制造的虚假影像,最终造成人同人之间相分离、情感异化等深度消极被动症候,实现了景观意识形态的物质化功能。从景观视域下透视“饭圈”文化,消解其意识形态功能对于构建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应当引起重视。
- 张海燕赵紫薇
- 关键词:景观娱乐明星影像
- “集体英雄”文艺叙事的“复兴”及其价值功能
- 2022年
- 伴随着新时代“集体英雄”事迹层出不穷,“集体英雄”叙事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复兴”。一方面,这表明作为社会意识的“集体英雄”价值观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伴而生的双向同构关系;另一方面,“集体英雄”文艺叙事的复归,也是人民群众价值观变迁的“风向标”,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丰富内涵的表达。“集体英雄”文艺叙事“复兴”的理论根基是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其历史根基是新中国的革命英雄文艺叙事的历史“景观”。相较于历史,新时代的“集体英雄”文艺叙事实现了英雄精神的创新性回归和发展,是价值引导力和艺术表现力融合的最新成果。文艺作品的“集体英雄”叙事彰显了社会主义艺术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有助于消解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扭曲状况,有助于对当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缺位导致的生存意义困境做出解答,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建构美好精神生活。
- 张海燕辛琛
- 关键词:价值观人民群众
- 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重释与辩证法的问题域转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探析
- 2013年
- 黑格尔辩证法在根本上是绝对知识的体系,“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与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看作是辩证法的主体不同,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和《精神现象学》的双向批判,紧紧抓住了劳动这个现代社会的基础性范畴,对劳动概念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双重内涵使得感性对象性活动成为新哲学的根本原则,也使得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路径初步呈现,初步实现了从思辨思维到实践思维的根本性转折.在此基础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辩证法的问题域从绝对知识何以可能转到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秘密诞生地”。
- 张海燕
-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活动
- 按需分配:从“不劳而获”向“人性范畴”的转化——剩余价值哲学“按需分配”概念的经济学与哲学含义辨析被引量:2
- 2016年
- 长期以来,有人习惯于将占有"剩余价值"等同于"剥削",这是一种误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性质都发生了本质变化,生产工具已不再仅仅是可变资本,而是劳动者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重要手段;劳动力已由"特殊商品"转化为"一般商品",其价值已不能直接与劳动者的生活消耗品相等同;剩余价值的性质不能再完全诉诸生产力的性质,而必须考虑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因而就不能未经反思地将资本生产等同为剥削。跟"剩余价值"要领对立互逆的"按需分配"概念,如果仅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是一个相对消极的概念:"按需分配"之"需"无法确切界定,"按需分配"容易跟"不劳而获"相伴随;"按需分配"易与"按劳分配"发生概念冲实;"按需分配"易产生不思进取思想,"按需分配"易产生社会食利阶层。其实,按需分配绝非一个消极范畴,而是充满积极色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而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奠立于更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按需分配,将会扬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对立,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 郝晓光张海燕
-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按需分配按劳分配
-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唯物史观根基、主要内涵与发扬路径被引量:1
- 2022年
- 劳动精神是对劳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观念性表达。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而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构成了劳动精神的理论前提。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提出既是对以往社会主义劳动观的赓续,又是对当代劳动新问题的回答。新时代劳动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在规范维度上,强调以诚实劳动为准则促进社会对劳动的崇尚;在情感维度上,赞赏以辛勤劳动为基础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在审美维度上,推崇以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增进“美丽劳动”的审美体验。新时代劳动精神中深邃的价值内核要求我们通过具体行动将其发扬光大,对此,可以从主体性角度切入,通过教育、制度、情感、实践四个层面弘扬劳动精神。
- 张海燕杨艾灵
- 关键词:情感维度审美维度价值诉求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社会调研分析:主题和方法的变革被引量:3
- 2020年
- 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未来出路是恩格斯长期关注的重要论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作为恩格斯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滥觞之作,通过对德国观念论社会调研缺场和英国非批判主义实证调查的反思,完成了社会调研主题和方法论的变革。恩格斯在“工业中心”的英国围绕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进行全方位调研,实现了调研主题的革命性变革。在调研方法上,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开创了亲身考察的资料获取方法;第二,基于内在关系的总体性分析模式;第三,基于历史生成性思维、面向未来的趋势研判法。
- 张海燕包娜仁其木格
- 关键词:恩格斯社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