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梦婷

作品数:13 被引量:17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盆地
  • 7篇鄂尔多斯盆地
  • 5篇延长组
  • 3篇三叠
  • 3篇渭河盆地
  • 3篇成岩作用
  • 3篇储层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分布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定年
  • 2篇新生代
  • 2篇延长组长
  • 2篇油气
  • 2篇油气意义
  • 2篇三叠系
  • 2篇三叠系延长组
  • 2篇上古生界
  • 2篇物性

机构

  • 13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13篇张梦婷
  • 11篇李文厚
  • 6篇张倩
  • 4篇刘溪
  • 4篇祁凯
  • 4篇李蒙
  • 3篇李红
  • 3篇李智超
  • 2篇陈强
  • 2篇任战利
  • 2篇王晓晨
  • 1篇郭艳琴
  • 1篇崔军平
  • 1篇郭彬程
  • 1篇王妍
  • 1篇冯娟萍
  • 1篇李克永
  • 1篇段玉良
  • 1篇马瑶
  • 1篇李玉宏

传媒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几乎是固市凹陷的2倍,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渭深10井附近,约为93m/Ma;上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仍较固市凹陷大,二者的沉积速率最大处分别为1 800,1 400m/Ma;第四纪三门期,盆内沉积速率逐渐变缓,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固市凹陷内,约为380m/Ma;秦川期,盆地整体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新生代西安凹陷沉降中心变化不大,主要位于户县以北地区,而固市凹陷沉降中心多变,主要位于华县和临潼以北地区,沉降中心整体偏南。沉积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古近纪,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加厚及深部地幔对流对盆内沉积速率影响较小;新近纪早中新世,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大;晚中新世,秦岭北缘大型正断层活动导致渭河盆地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扩展;上新世到第四纪,盆内沉积速率受秦岭山脉和渭北隆起共同作用。
张梦婷李红李文厚白金莉张倩王晓晨祁凯
关键词: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沉积构造演化主控因素
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沉积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祁凯任战利张梦婷马骞杨燕刘润川
关键词:U-PB定年沉积-构造演化秦岭造山带
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油气意义
张梦婷李文厚张倩王晓晨李蒙李智超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格局及演化特征
李文厚郭艳琴李克永冯娟萍陈强王妍马瑶刘江斌李智超刘溪王晓晨李蒙段玉良张梦婷张倩
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_1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定量化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根据大量岩石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衍射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储集砂体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含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以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现今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B期的早期。成岩序列为压实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铁质、方解石、绿泥石薄膜式胶结等→长石和岩屑溶蚀→高岭石以及晚期孔隙充填式绿泥石、伊利石、含铁碳酸盐。对不同成岩作用在储集砂岩的孔隙生成和损失方面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最多,平均为22.70%,早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6.07%,长石及岩屑颗粒的溶蚀作用增加的平均孔隙度为1.035%;晚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9.18%。正是上述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现今储层独特的孔隙特征,该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张梦婷李红李文厚白金莉田雯祁凯
关键词:成岩作用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6_1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7年
旬邑地区长61储层致密,研究程度低,勘探开发潜力大,为了对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铸体薄片、扫面电镜、高压压汞、X衍射、核磁共振等方法,利用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和叠合图像对旬邑地区长61储层砂岩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长61储层砂岩岩性为以深灰色、灰色细-粉细粒为主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孔隙类型以小孔隙为主,发育Ⅲ类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油藏。沉积、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河道砂为主力储集空间带,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度减少32.4%,而胶结作用损失44%,建设性溶蚀作用增加面孔率0.26%。
白金莉李文厚姜瑀东张梦婷
关键词: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岐山-麟游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地质响应——来自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被引量:18
2017年
本文通过对渭北隆起西南缘岐山-麟游地区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及热史模拟,探讨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及地质响应。结果表明,燕山运动对研究区影响最大,使得研究区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及抬升,研究区中生代以来至少包括三次构造抬升: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138~128Ma)、早白垩世末以来,主要是晚白垩世(86~69Ma)和始新世(50~40Ma)。AFT年龄的空间分布暗示了研究区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后期整体抬升的特点。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在158Ma达到最大古地温,158~130Ma,样品快速抬升至部分退火带,130~40Ma为缓慢抬升,40Ma以来抬升速率明显加快。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与相邻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晚侏罗世构造抬升与秦-祁造山带此时进入强烈多旋回陆内造山过程相对应,早白垩世稳定沉降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熟的关键时期,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与秦岭造山带抬升具有一致性,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与渭河盆地北缘翘倾作用有关。
祁凯任战利崔军平于强曹展鹏杨鹏邓亚仁张梦婷
关键词:裂变径迹分析热史模拟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张倩李文厚张梦婷罗芬红王晓晨李蒙
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油气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近年来,由于全球资源量的需求增多,作为勘探程度较低的渭河盆地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制约渭河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矛盾是缺乏烃源岩,若盆地存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则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可为氦载体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为了研究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渭河盆地及周缘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地震、钻井、地球化学等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区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通过对比盆地南北缘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探讨渭河盆地内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内确实存在上古生界地层,主要位于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内,固市凹陷中煤系地层的厚度较西安凹陷大,且厚度较大处靠近南部。烃源岩产生的甲烷气通过盆地内大量的断裂运移到新生界断层封闭的圈闭构造中成藏,新生代地层中发育优质的储盖组合,新近系张家坡组上部分布大范围的湖泛沉积泥岩,构成了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为天然气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此外,天然气藏的存在可为盆地内氦气成藏提供基础条件。对渭河盆地基底气源岩认识的深化,为鄂尔多斯周缘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梦婷李文厚李玉宏李智超张倩王晓晨李蒙
关键词:渭河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油气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统计前人对周缘岩浆岩、变质岩体的年代学成果,对比邻区碎屑锆石年龄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上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延长组长2段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1)安塞地区延长组长2段沉积时代不早于230±2 Ma;2)物源来自盆地北部、东北部;3)碎屑锆石中2 600~2 400 Ma的锆石来自于阴山和大青山—乌拉山地区,与2 500 Ma克拉通化形成大规模岩浆事件相对应;2 000~1 800 Ma的锆石来自于大青山—乌拉山、集宁以及阴山地区,与吕梁运动的两幕发生裂陷盆地闭合和非造山岩浆活动和基底抬升相关;显生宙中380~350 Ma、300~250 Ma、250~230 Ma的锆石来自于大青山—乌拉山、阴山地区,记录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快速俯冲事件,对应了海西期和印支期的岩浆事件。
张倩李红李文厚张梦婷刘溪罗芬红
关键词:延长组碎屑锆石LA-ICP-MSU-PB定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