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归肾丸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
- 目的: 薄型子宫内膜合并不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产生的不良妊娠结局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尤为突出。干细胞疗法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疗法之一,且越来越多临床案例的报道证实了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有效性。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提示,向...
- 刘燕
- 关键词:归肾丸薄型子宫内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细胞增殖
- 文献传递
- 基于转录组学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讨降脂轻身胶囊介导NF-κB/NLRP3/Caspase-1信号轴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 2024年
-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讨降脂轻身胶囊介导NF-κB/NLRP3/Caspase-1信号轴改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1.3 mg·kg^(-1))及降脂轻身胶囊低、高剂量组(0.6、2.4 g·kg^(-1)),每组8只。除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维喂养,以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各给药组小鼠每日按上述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干预10周。称取小鼠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Lee’s指数、肝脏胫骨比值;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IL)-18、IL-1β;采用博奥晶典小鼠真核转录组芯片V4对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芯片表达信息与血脂水平性状信息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分析得到降脂轻身胶囊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基因群(潜在作用靶点),并进行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及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RT-qPCR法检测肝脏组织NF-κB、NLRP3、Caspase-1、IL-18、IL-1β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降脂轻身胶囊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体质量、肝湿质量、肝指数、Lee’s指数、肝脏胫骨比值(P<0.05);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炎性浸润及脂肪变性,明显减少脂质沉积面积(P<0.05);明显降低血清TG、TC、LDL-C、ALT、AST、IL-18、IL-1β水平(P<0.05);明显下调肝组织中NF-κB、NLRP3、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P<0.05),降低肝组织中IL-18、IL-1βmRNA表达水平(P<0.05)。转录组学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降脂轻身胶囊对血脂的调控作用与炎症通路密切相关。结论降脂轻身胶囊能够调�
- 徐学功徐学功刘燕赵梦刘燕翟晨光陈晓阳
- 关键词:高脂血症转录组学小鼠
- 归肾丸水提物干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PI3K、AKT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2
- 2020年
- 背景:补肾类方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已经被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归肾丸为例,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观察归肾丸水提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究归肾丸滋补肾精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3周龄雄性SD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将其纯化,选用纯度较高的第3代细胞进行药物干预,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0,20,40,80,100 mg/L归肾丸水提物组,在体外连续培养5 d以观察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评估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I3K、AKT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归肾丸水提物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存在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尤以80 mg/L归肾丸水提物干预3 d时作用效果最佳;②归肾丸水提物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I3K、AKT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③结果提示,归肾丸水提物能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其参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刘燕关永格宋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肾丸PI3KAKT滋补肾精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4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46例在内镜下给予APC联合抑酸及抗HP治疗,对照组118例给予抑酸及抗HP治疗。两组均以6周为治疗终点,复查胃镜及HP,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积分及胃内情况变化及HP清除率。结果治疗组胃内疣状隆起清除率为93.8%(137/149),对照组为31.3%(37/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腹痛、烧心、反酸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安全有效,但氩离子凝固术并不能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
- 杨小英蒋波涛唐先富李桂红李荣华周洲杨艺刘燕
- 关键词:疣状胃炎内镜氩离子凝固术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