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洛 作品数:17 被引量:10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寒草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7 2020年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实现高寒草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共享和安全保护,以青海省为例根据高寒草地资源数据特征以及高寒草地资源监管业务需求,制定了高寒草地资源数据库标准。采用XML技术实现数据统一转换,通过Oracle与ArcGIS平台构建了统一管理与控制的高寒草地资源数据库,并阐述了高寒草地资源数据库在草地监管的应用。本研究克服了传统数据管理独立性和共享性差的困难,为高寒草地管理工作提供全面、高度共享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加快了高寒草地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 刘健美 胡月明 刘洛 刘洛 赵理 何永贤 熊曦柳关键词:高寒草地 大数据 数据库建设 数据共享 城市群热环境时空格局形成机制及调控 本研究瞄准城市群热岛效应叠加这一新型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区,综合运用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模式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旨在解决定量... 乔治 刘洛 徐新良 孙宗耀 黄宁钰 吴晨关键词:城市热岛 土地利用 WRF 京津冀城市群 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结果】(1)2000—2020年,二级区、市级、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空间尺度的降低而加剧,县级尺度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失衡最显著。(2)研究期内,广东省整体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县级尺度的变化幅度最大,低值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聚集分布,逐渐形成倒“U”型格局;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重心呈波浪式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3)广东省市级尺度的驱动因子作用力整体上大于县级尺度,市级尺度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显著影响,县级尺度下则受人均耕地面积的显著影响;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驱动作用最大。(4)不同尺度下的因子相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因子相互作用呈协同增强的效果,自然立地条件与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等因素能显著增强两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结论】建议提高广东省农业生产收入,平衡粮食供需矛盾,助力农业发展,为乡村生产体系提供技术、金融资本,加大财政支持,推动粮食生产转型,以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邹美靓 刘洛 王璐 彭一平 李建华 杨颢 王子锦关键词:多尺度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领域的应用与学习探究 2019年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开始在土地领域中广泛应用,并成为促进土地领域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土地领域专业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探索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寻找出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模式,对促进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和土地领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刘洛 刘健美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 广东省新增水田潜力研究 被引量:5 2018年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人地矛盾突出和农用地整治潜力日渐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提质改造、补改结合"成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创新举措。以广东省为例,将德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建立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模型、新增水田潜力系数,按照新增水田的潜力来源,分别构建旱地、可调整地类、宜耕未利用地、现有补充耕地项目将耕地改造为水田的潜力分级模型,对广东省新增水田潜力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全省新增水田潜力为94 326.16 hm^2,其中70%以上来自旱地;从地域上看,粤西北山区新增水田潜力最高,粤西沿海次之,而珠三角平原区和粤东沿海区潜力则较低。 范亚南 刘洛 戴文举 任向宁 任向宁关键词:占补平衡 旱改水 近5年广东省耕地质量时空格局 被引量:5 2017年 我国正处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中,对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广东省而言,耕地资源的情况更严峻。为对广东省"十三五"期间乃至以后科学有效管理和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面积与质量达到双平衡,完善全省耕地占用与补充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因此根据广东省耕地质量试点经验和实际情况,并征求国家及省内专家意见,提出一套适用于广东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的研究方法,通过该方法对广东省及各区域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价并对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具体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补充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面积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相比,均净增加。"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快的区域耕地补充潜力不足,较落后的区域是各质量等别耕地净增加的主要贡献部分。"十二五"期间,广东省4个研究区在建设占用耕地中均以占用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质量较优的水田居多,而补充的耕地主要为质量较低的旱地。"占优补劣"的情况在广东省中广泛分布,情况较严峻。 戴文举 刘振杰 刘洛 李建华 王秋香关键词:耕地 耕地质量 建设占用耕地 补充耕地 转移矩阵 基于MODIS的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及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MODIS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地表温度,并以此分析城市群热岛效应、热岛强度等。本文首先计算了城市群2003-2013年地表温度平均值,其次利用半径法确定京津冀城市群几个典型城市的热岛足迹并计算其热岛强度。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白天热岛足迹范围扩展快速,且白天热岛足迹比夜间热岛足迹大,这是由于城市下垫面热特性差异及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2)研究选取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几个典型城市计算其热岛足迹及热岛强度,发现沧州、承德等6市不具备热岛足迹,剩余城市都具有热岛足迹,不过只有北京、天津才昼夜都有明显热岛足迹和热岛强度变化。当热岛足迹相同时,城市绿地和水体功能区的分布和布局方式等因素能够影响热岛强度。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对城市热环境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当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超过50%时,区域会产生显著的热岛现象。(3)根据京津冀城市群热岛足迹及强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提出以下改善城市热岛的措施,合理调整城市结构、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地的分布,对街道体系和开放空间的合理设计等。 张燊 刘洛 隆少秋 隆少秋 胡月明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 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 基于红边指数的耕地质量遥感制图 被引量:4 2022年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耕地质量评价对耕地保护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当前耕地质量评价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基于植被遥感指标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中,尚未考虑利用作物红边波段评价耕地质量。因此,本研究尝试建立红边指数(red edge index,REI)和耕地质量的光谱响应模型,从Sentinel-2影像中提取14个红边指数,并使用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算法结合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筛选对耕地质量敏感的最佳红边指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RR)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算法构建红边波段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光谱响应模型,比较3个模型的精度从而确定最佳模型,并结合Sentinel-2影像完成耕地质量制图。结果表明,REI-BPNN光谱响应模型为耕地质量最佳预测模型,其建模精度决定系数(R^(2))为0.7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0.00%,优于其他2种线性模型,其耕地质量的制图误差NRMSE为14.80%,对比前人研究有所提高,表明通过红边指数反演耕地质量具有较大的潜力,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林陈捷 刘振华 张小媛 胡月明 胡月明关键词:耕地质量 模型构建 遥感制图 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细化耕地利用类型,探究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国家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耕地利用状态,将广东省耕地利用分为水田、旱地和撂荒地3种类型,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时间、空间、结构3个角度研究广东省长时序耕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背后驱动机制,明晰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1)广东省近30年耕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变化和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水田、旱地、撂荒地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雷州半岛丘陵台、广东省西南丘陵以及广东省中南丘陵等部分地区。耕地重心呈现“U字型”的移动轨迹,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2)旱地转水田和旱地转撂荒地是最显著的变化特征,这些变化普遍聚集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南丘陵和雷州半岛丘陵台地区。(3)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基于自然环境,受社会、经济、农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农业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第一产业劳动力是3种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经济和农业因素对水田、旱地、撂荒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逐年上升。【结论】广东省水田、旱地和撂荒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不同的演变格局,应基于耕地利用类型分异格局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熊梦森 陆晓俊 刘洛 谢元贵 廖小锋 张洪亮关键词:耕地利用 从化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21年 为探究广州市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产量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采用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的方法对从化区土壤有效硅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60.31 mg·kg^(-1),总体偏低,并呈现中度变异;在中心区域、粮食主产区和丘陵地带,土壤有效硅含量较高;有效硅含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对其也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中,成土母质对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的影响程度居于首位。 渠悦 马涛 胡月明 刘洛 刘洛关键词:农田耕层 土壤有效硅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