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震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再入
  • 2篇载人
  • 1篇弹道
  • 1篇第二宇宙速度
  • 1篇调相
  • 1篇多用途
  • 1篇修正值
  • 1篇压力差
  • 1篇优化设计
  • 1篇宇宙
  • 1篇宇宙速度
  • 1篇源识别
  • 1篇载人飞船
  • 1篇载人航天
  • 1篇载人航天器
  • 1篇再入弹道
  • 1篇再入过程
  • 1篇噪声
  • 1篇噪声源
  • 1篇噪声源识别

机构

  • 5篇中国空间技术...

作者

  • 5篇黄震
  • 2篇张柏楠
  • 2篇石泳
  • 1篇马晓兵
  • 1篇李志杰
  • 1篇杨雷
  • 1篇郭斌
  • 1篇左光
  • 1篇张振华
  • 1篇贾世锦
  • 1篇侯砚泽
  • 1篇彭华康
  • 1篇赵建贺
  • 1篇苏令
  • 1篇吴文瑞
  • 1篇孙国童

传媒

  • 2篇航天器环境工...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空计算技术
  • 1篇载人航天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返回舱再入过程密封舱气体泄漏计算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分析返回舱再入过程中密封舱漏孔内外压差,并对漏孔变流量充气过程进行研究,采用离散化分析方法将返回舱再入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针对容积为14 m^3的密封舱和面积为10 cm^2的漏孔,计算并获得了密封舱内外压差、漏孔质量流率、漏孔流速等参数在50~5 km范围内随高度下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度5 km开伞时刻,漏孔质量流率达到最大值0.134 kg/s,舱内外压差趋近于最大值,约20 172 Pa;返回舱下降过程中漏孔流速在148.4~181.5 m/s之间,处于亚声速区;漏孔气体流速与漏孔面积大小无关,仅与漏孔内外压力及漏孔进口空气密度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密封舱结构强度设计、伞舱弹伞设计提供参考。
黄震赵建贺李志杰
关键词:密封舱再入压力差
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再入条件优化设计被引量:1
2016年
飞行器返回再入时将经历极高的气动热环境,因此深空探测返回飞行器,尤其是载人飞船需要通过实际飞行试验验证相关性能,为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通常采用大再入角和相对第二宇宙速度较低的再入速度进行飞行试验。为获得能实现高热流密度验证的最小能量再入任务方案,采用优化设计手段对飞行试验的再入角和速度以及倾侧角控制进行设计,经仿真分析表明,优化结果可达到飞行试验要求的热流密度,并可将再入速度需求降低约2.1 km/s。
吴文瑞黄震侯砚泽
关键词:第二宇宙速度飞行试验再入弹道优化设计
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概念研究被引量:44
2015年
在"神舟"载人飞船进入成熟稳定期后,中国有必要尽早启动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的论证和研制。本文对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技术方案特点、新的设计理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适应多任务、降低运营成本、钝头体气动外形、更高安全可靠性以及新型轻质材料使用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技术发展趋势。初步分析了中国发展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近地轨道、载人登月、载人登小行星、载人登火星等任务需求,基本确定了新一代飞船的总体性能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途径,初步提出了两种方案设想,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提供参考。
杨雷张柏楠郭斌左光石泳黄震
关键词:多用途逃逸再入
载人航天器稳态噪声测量试验方法研究
2016年
为在地面研制期间对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稳态噪声进行有效测量以减小在轨技术风险,理论推导了背景噪声对测量结果的修正值,基于试验影响域、噪声源识别及噪声传播路径分析结果,提出了测量仪器要求,研究了稳态噪声测量方法和试验流程,经载人飞船地面模拟飞行试验验证,轨道舱内稳态噪声测量结果与在轨实测值相差1.4 d B,二者吻合较好。
彭华康石泳贾世锦黄震苏令张振华
关键词:载人航天器噪声源识别背景噪声修正值
一种交会时间固定的调相分析方法
2014年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技术的特点,文章在推进剂最省、飞行时间固定的交会条件下,提出了追踪飞行器对目标飞行器的调相需求计算方法及两种提升调相能力的技术途径。经仿真验证,这两种技术途径可有效提升追踪飞行器的调相能力。
孙国童张柏楠马晓兵黄震
关键词:空间交会对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