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莲英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玉溪市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玉米圆斑病
  • 3篇圆斑病
  • 3篇斑病
  • 1篇毒素
  • 1篇有性态
  • 1篇诱导抗性
  • 1篇生理小种
  • 1篇小种
  • 1篇抗病
  • 1篇抗病基因
  • 1篇抗性
  • 1篇黄瓜
  • 1篇黄瓜白粉病
  • 1篇基因
  • 1篇白粉
  • 1篇白粉病
  • 1篇CM
  • 1篇HC
  • 1篇病害

机构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玉溪市农业局
  • 1篇云南农业职业...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何月秋
  • 4篇毛自朝
  • 4篇吴毅歆
  • 4篇黄莲英
  • 3篇卢灿华
  • 1篇刘琴
  • 1篇薛原

传媒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玉米圆斑病菌毒素与玉米对应抗病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我国有加重趋势。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综述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3种毒素或蛋白及玉米中的抗病基因。HC毒素是1号生理小种分泌的寄主专化性毒素,其合成受TOX2位点上多个基因控制。HC毒素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引起高度乙酰化来修饰植物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Hm1和Hm2是玉米抵抗HC毒素的抗病基因,分别编码HC毒素还原酶和HC毒素还原酶类蛋白,Hm1在抗病玉米全生育期内均起作用,Hm2仅在成熟期才有抗性。BZR-cotoxin是玉米圆斑病菌3号生理小种分泌的水稻专化性毒素,其可诱导非病原菌在水稻和玉米叶片上感病。Bz-cmp是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另一蛋白,修饰玉米种子内的ChiA蛋白,并将该蛋白转化为失活的ChiA-m,从而使种子感病。
卢灿华吴毅歆黄莲英毛自朝何月秋
关键词:抗病基因
玉米圆斑病研究概述被引量:1
2013年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配型基因控制,有性态可在实验室内诱导产生,并可与玉米小斑病菌和燕麦枯萎病菌发生种间杂交。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果穗、苞叶和叶鞘等部位。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的侵染源,以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但国内对病害的抗病育种、病害流行和防治方面研究不足。
卢灿华吴毅歆黄莲英毛自朝何月秋
关键词:玉米圆斑病有性态病害流行
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明确生物诱抗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抗性相关诱导酶的影响,通过盆栽接种实验测定防效和诱导酶活性测定,以感病品种‘新津研4号’为试材,通过实验室制作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resistanceinducer,BRJ)为诱导剂,研究了诱导剂对白粉病的预防效果以及抗性诱导过程中一些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诱抗剂浓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喷施诱抗剂10、20、100μg/mL24h后,接种病菌72h后,防病效果分别达59.91%、85.02%和89.43%;每隔24h喷施100μg/mL,1次、2次、3次和4次,72h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0.32%、98.23%、98.30%和100.00%。诱抗剂提高了黄瓜叶片中的POD、SOD、PAL和CAT等防御相关酶活性,至第5~7天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其中PAL活性至第9天仍达空白对照的4.37倍。
刘琴吴毅歆薛原毛自朝黄莲英何月秋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诱导抗性
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现已报道玉米圆斑病菌有5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CCR0)、1号(CCR1)、2号(CCR2)、3号(CCR3)和4号(CCR4)。CCR0菌株不侵染玉米,但可侵染杂草;CCR1菌株具有寄主专化性,可分泌专化性毒素HC-toxin;CCR2菌株毒性普遍较低;CCR3除可侵染玉米外,还可危害水稻,分泌水稻专化性毒素BZR-cotoxin;CCR4对含有B73遗传背景的自交系致病。CCR2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而CCR3主要在冷凉的山区,CCR1和CCR4分布有限,近年来未见CCR0。我国已报道3个小种,分别为CCR1,CCR2和CCR3;CCR1和CCR2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而西南地区以CCR3为主。一般认为CCR2是CCR1,CCR3的共同祖先,CCR2和CCR4亲缘关系较近,均可能从CCR0进化而来。
卢灿华吴毅歆黄莲英毛自朝何月秋
关键词:生理小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