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丹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3篇预后
  • 3篇预后影响
  • 3篇视网膜坏死
  • 3篇视网膜坏死综...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时机
  • 3篇综合征
  • 3篇坏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视网膜坏...
  • 3篇急性视网膜坏...
  • 3篇玻璃体
  • 3篇玻璃体切割
  • 1篇动力学特点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多普勒超声检...
  • 1篇血管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吉林省中医药...

作者

  • 6篇魏丹
  • 5篇李亚萍
  • 5篇高林林
  • 4篇苏冠方
  • 4篇刘早霞
  • 3篇韩宁
  • 2篇范斌
  • 2篇张雅涵
  • 1篇王桂云
  • 1篇王悦
  • 1篇庞利民
  • 1篇李光宇
  • 1篇李亚萍
  • 1篇隋桂芹
  • 1篇赵亮亮
  • 1篇王兆华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新医学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s)病程不同,玻璃体切割术时机对该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ARNs患者1...
李亚萍魏丹高林林蔡文瑞范斌刘早霞苏冠方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分水带区血流动力学特点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黄斑区脉络膜分水带区(CWZ)的血液流体力学特点。方法选择渗出型AMD 40例,其中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47只眼,萎缩型AMD 10例20只眼;另选取年龄与AMD患者相匹配的无AMD患者40例80只眼作为对照组。AMD组、对照组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眼底造影(ICGA)、吲哚菁氯脉络膜造影、彩色超声Doppler血流检查和血液黏滞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D组和对照组相比全血黏滞度升高(P<0.01),渗出型AMD与萎缩型AMD相比全血黏滞度升高(P<0.01)。渗出型AMD组与萎缩型AMD及对照组比较,渗出型AMD组CWZ区的颞侧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阻力增加(P<0.01)。结论渗出型AMD黄斑脉络膜CWZ可能存在脉络膜灌注障碍。
张雅涵魏丹韩宁高林林李亚萍刘早霞苏冠方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
明目疏脉片对鼠抗血栓、抗凝血、扩张血管的作用
2018年
目的探讨明目疏脉片对鼠抗血栓、抗凝血、扩张血管作用。方法给药后检测实验动物凝血酶原、凝血时间、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凝块溶解率。用体内、外血栓形成溶解实验检测抗血栓作用。检测小鼠耳廓静脉直径比变化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组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0.05),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P<0.05),增加血凝块溶解率(P<0.05),增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P<0.05),缩短大鼠体外血栓长度(P<0.05),降低血栓湿重、干重(P<0.05)。明目疏脉片对小鼠耳廓静脉具有扩张、增加血流量及改善微循环作用(P<0.05)。结论明目疏脉片具有抗血栓、抗凝血、扩张血管作用。
魏丹韩宁高林林蔡文瑞王兆华李亚萍刘早霞
关键词:抗血栓抗凝血扩张血管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探讨
目的 探讨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病程不同时机行玻璃体切割术对该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ARNs患者24例(27眼)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年龄24-65岁,平均(4...
李亚萍魏丹高林林韩宁范斌刘早霞隋桂芹王桂云庞利民苏冠方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视网膜感光细胞cGMP通道对不同光照时间损伤的时效关系及防护机制的研究
视网膜感光细胞cGMP通道对不同光照时间损伤的时效关系及防护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视网膜感光细胞cGMP选控通道对不同的光照时间损伤的时效反应关系,阐明防护机制。
李亚萍张雅涵李光宇赵亮亮苏冠方魏丹高琳琳王悦
关键词:视网膜光损伤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对预后影响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时机对不同病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例(19眼)ARNS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病例组1(视网膜脱离后手术组15例15眼):术前已明确伴有视网膜脱离12例(12眼),行抗病毒治疗,并接受玻璃体切割+硅油内填充术;抗病毒治疗后出院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3眼)入院接受玻璃体切割+硅油内填充术。病例组2(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手术组4例4眼):全身及眼部抗病毒治疗3~6周后坏死灶位于赤道部附近,伴有轻、中度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2眼、玻璃体切割术+气体内填充术2眼。结果治疗后随访3~24个月,病例组1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内填充术2~6个月后,视力较前无明显改善甚至有下降,4眼取硅油后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余硅油均未取出。病例组2行玻璃体切割术干预的4眼术后视网膜附着良好,视力均超过术前。病例组1视力提高者3眼,提高率为20%,病例组2视力提高者4眼,提高率为100%,2组的术后视力提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ARNS早期抗病毒、促进吸收药物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愈后效果。但如经抗病毒治疗后,坏死灶蔓延至赤道部附近伴有轻、中度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在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时即行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避免视网膜脱离,改善疾病的预后。
魏丹高林林蔡文瑞李亚萍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