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荟蓉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动力学
  • 2篇氧化物
  • 2篇氢氧化
  • 2篇氢氧化物
  • 2篇热力学
  • 2篇LDH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氧化铝
  • 1篇双金属
  • 1篇双氢氧化物
  • 1篇水滑石
  • 1篇碳纳米管
  • 1篇炭材料
  • 1篇热力学研究
  • 1篇吸附量
  • 1篇六价铬
  • 1篇镁铝水滑石
  • 1篇纳米
  • 1篇纳米管
  • 1篇介孔

机构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韩彩芸
  • 5篇罗永明
  • 5篇陈荟蓉
  • 4篇朱文杰
  • 4篇单鑫
  • 2篇廖梅芳
  • 1篇禹洪丽
  • 1篇张黎明
  • 1篇刘航
  • 1篇周元
  • 1篇郭飞飞
  • 1篇彭稳

传媒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工业水处理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镁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吸附Cr(Ⅵ)的性能被引量:9
2016年
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合成Mg/Al型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系统考察了焙烧温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初始质量浓度、介质pH值等因素对MgAl-LDH吸附6价铬Cr(Ⅵ)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吸附等温、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焙烧导致MgAl-LDH对Cr(Ⅵ)吸附去除性能显著降低;MgAl-LDH吸附去除Cr(Ⅵ)的最佳pH值和吸附温度分别为pH=2.5和40℃。吸附等温和热力学研究表明,MgAl-LDH对Cr(Ⅵ)吸附去除过程为放热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且最大吸附容量为105.15 mg/g。MgAl-LDH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Bangham和Elovich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主导。结合吸附性能和动力学、吸附前后介质的pH值变化及不同pH值下Cr(Ⅵ)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发现MgAl-LDH对Cr(Ⅵ)吸附初始阶段主要去除机理为MgAl-LDH表面位置的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后阶段为层间离子交换,前者吸附速率较快,后者速率较慢。
廖梅芳朱文杰韩彩芸单鑫李曦同陈荟蓉罗永明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
MgAl型层状化合物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
2016年
尿素-水热法制备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 Al-LDH,系统考察了焙烧温度、p H值、初始Cr(VI)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样品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吸附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Cr(VI)前后的Mg Al-LDH进行表征。Mg Al-LDH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 H=2.5,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105.15 mg·g-1,其对Cr(VI)的吸附为放热过程,并遵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为主导。Mg Al-LDH对Cr(VI)的吸附主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在酸性条件下,Mg Al-LDH表面带正电荷,并通过静电作用吸附Cr(VI)阴离子,同时Mg Al-LDH的层间CO2-3和NO-3与溶液中的Cr(VI)阴离子进行离子交换。
廖梅芳朱文杰韩彩芸单鑫李曦同陈荟蓉周元罗永明
关键词:六价铬热力学动力学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对As^(5+)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以异丙醇铝为铝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于室温下制备出介孔氧化铝,并研究了该介孔氧化铝对As^(5+)的吸附性能。就材料焙烧温度、初始pH值、接触时间、吸附剂量和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介孔氧化铝对As^(5+)的吸附性能随材料焙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平衡时间缩短;吸附性能受溶液pH值影响较大,pH值=4.5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此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51.02mg/g。
韩彩芸陈荟蓉张黎明单鑫朱文杰罗永明
关键词:氧化铝介孔吸附量
不同碳基材料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以传统活性炭(木质炭、煤质炭)与碳纳米管为碳基吸附剂,研究不同碳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效果,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优于碳纳米管,木质、煤质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8.23、152.44、48.69 mg/g;传统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传统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Cr(Ⅵ)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刘航陈荟蓉郭飞飞彭稳罗永明韩彩芸
关键词:活性炭碳纳米管
不同炭材料吸附Cr(Ⅵ)的热力学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以4种碳基材料作为吸附剂,研究了不同吸附剂对Cr(VI)的去除效果,并对吸附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木质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效果较好;温度对木质活性炭与煤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由298 K提升至343 K,其对Cr(VI)吸附能力提高50%以上,在343 K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60.72 mg/g和151.88mg/g;热力学参数研究说明2种活性炭吸附的过程为熵增过程;且随着温度升高,ΔG0的值变小,说明升高温度使吸附过程的自发程度增高。
单鑫陈荟蓉禹洪丽韩彩芸朱文杰李曦同罗永明
关键词:热力学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