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亮

作品数:1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冶金工程
  • 6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
  • 6篇树脂
  • 6篇浸渍
  • 6篇浸渍树脂
  • 3篇树脂吸附
  • 3篇改性
  • 3篇包覆
  • 3篇P507
  • 2篇性能研究
  • 2篇麦麸
  • 2篇P204
  • 2篇GA
  • 2篇丙烯
  • 2篇丙烯酸
  • 2篇伯胺
  • 2篇伯胺N192...
  • 1篇等温吸附
  • 1篇等温吸附模型
  • 1篇低粘度
  • 1篇动力学方程

机构

  • 15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陈晓亮
  • 14篇刘军深
  • 8篇刘清清
  • 6篇高学珍
  • 6篇徐翠萍
  • 5篇魏士龙
  • 1篇李海梅
  • 1篇刘训恿
  • 1篇王洪芬
  • 1篇刘丹
  • 1篇袁延旭

传媒

  • 6篇鲁东大学学报...
  • 2篇稀有金属
  • 2篇稀有金属与硬...
  • 2篇第六届稀有金...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物理化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巴胺包覆碳纳米管载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被引量:1
2015年
以多巴胺在弱碱性条件下自聚合的特点为基础,制备得到聚多巴胺包覆的多壁碳纳米管(PDA-MWCNTs)。然后,利用预合成的聚多巴胺膜层作为纳米导向使得均匀的纳米银粒子沉积在PDA-MWCNTs表面。在该体系中,壳聚糖作为保护剂和稳定剂,利用聚多巴胺的还原及吸附作用,通过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得到聚多巴胺包覆碳纳米管/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CS/PDA-MWCNTs/A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表明:原位化学还原法比液相还原法更有效的增加了纳米银的附着率。所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广谱抑菌性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性能,进一步证实了壳聚糖与纳米银的协同效应可增强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
刘丹王洪芬陈晓亮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多巴胺纳米复合材料抑菌性能
改性玉米秸秆对铟(Ⅲ)的吸附性能
选用玉米秸杆为原料,对其进行浸泡清洗去除灰尘和色素,粉碎过筛得到未改性玉米秸秆粉料。取4g CS,用一定浓度柠檬酸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其变为钠盐,得到改性玉米秸秆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对In...
刘清清刘军深陈晓亮
关键词:玉米秸秆
P507/HZ818浸渍树脂在硫酸体系中选择性吸附铟(Ⅲ)的性能被引量:3
2017年
以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树脂(HZ818)为载体、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P507)为萃取剂制备了P507/HZ818浸渍树脂,并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I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浸渍树脂在硫酸体系中选择性吸附In(Ⅲ)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在In、Ga二元体系中,P507/HZ818浸渍树脂能够较好地选择性吸附In,In/Ga分离系数在溶液pH=1.2时达到最大;在In、Ga、Zn、Fe、Cu多元混合体系中,浸渍树脂对In的选择性吸附在溶液pH=0.9时效果最好。动态吸附实验表明:控制In、Ga二元体系溶液pH=1.2,浸渍树脂柱对Ga(Ⅲ)没有吸附作用,仅选择性吸附了In(Ⅲ),实现了In、Ga的分离;控制In、Ga、Zn、Fe、Cu多元体系溶液pH=0.9,可以较好地实现In的富集。
徐翠萍刘军深刘清清陈晓亮
关键词:GA
高固含量低粘度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综述了高固含量低粘度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粒度、乳化体系、单体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着重评述了常规乳液聚合、种子乳液聚合以及新型乳液聚合技术在制备高固含量低粘度丙烯酸酯乳液中的应用,最后简要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该乳液聚合研究方向.
刘清清刘训恿刘军深陈晓亮徐翠萍
关键词:种子乳液高固含量低粘度丙烯酸酯乳液
氧化活性碳纤维吸附In(Ⅲ),Fe(Ⅲ)被引量:1
2015年
以HNO3为氧化剂,对活性碳纤维(ACF)表面进行改性,得到氧化活性碳纤维(OACF).以静态和动态实验法考察OACF在酸性体系中吸附分离In(Ⅲ),Fe(Ⅲ)的性能.OACF在溶液中对In(Ⅲ),Fe(Ⅲ)的吸附量随p H的增加而增加,氧化后活性碳纤维的吸附能力较氧化前明显增大,15 min即可完全达到吸附平衡.Langmuir吸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纤维的吸附过程.动态吸附分离实验表明,OACF对In(Ⅲ),Fe(Ⅲ)均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初步分离.
陈晓亮刘军深刘清清徐翠萍
关键词:活性碳纤维
改性麦麸吸附铟(Ⅲ)的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以酸性KMnO4为改性剂对麦麸进行改性,制备能够吸附In(Ⅲ)的生物质吸附剂。考察了改性剂中KMnO4与硫酸的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改性效果随着KMnO4浓度的升高而提高,使用浓度为25 g·L-1的酸性KMnO4改性的麦麸对In(Ⅲ)有最佳的吸附效果。改性剂中硫酸的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硫酸浓度为0.3 mol·L-1时,吸附效果最佳。考察了溶液p H值、吸附时间、In(Ⅲ)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改性麦麸吸附In(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 H为2.5的硫酸溶液中,改性麦麸对In(Ⅲ)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且吸附在2 h内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吸附符合Langumir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能够达到23.65 mg·g-1。分别采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改性麦麸吸附溶液中In(Ⅲ)的过程。动态吸附与洗脱时,流速为1.0 ml·min-1的条件下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吸附于饱和后的吸附剂上的In(Ⅲ)可用2 mol·L-1的盐酸进行洗脱,洗脱率达到96%。
魏士龙刘军深陈晓亮高学珍巩玉钊
关键词:KMNO4
伯胺N1923溶剂浸渍树脂吸附铟(Ⅲ)的性能及机理
以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树脂HZ830为载体、伯胺N1923为萃取剂,采用干法浸渍技术制备了N1923浸渍树脂,并对该浸渍树脂在盐酸体系中吸附铟(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盐酸体系中N1923浸渍树脂吸附铟(Ⅲ)...
陈晓亮刘军深高学珍魏士龙张妍
关键词:溶剂萃取
文献传递
伯胺N1923溶剂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性能及机理
2020年
以大孔树脂HZ830为载体、伯胺N1923为萃取剂制备了N1923浸渍树脂,并在盐酸体系中对该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性能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N1923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最佳pH为3.0,25℃时饱和吸附容量为32.5 mg·g-1。通过饱和法、等摩尔系列法和斜率法探讨了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机理,Cl-对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性能没有影响。饱和法实验测得N1923浸渍树脂吸附In(Ⅲ)饱和吸附量为37.7 mg·g-1;等摩尔系列法表明萃取剂和In(Ⅲ)摩尔数之比为3∶1时吸附效果最佳;通过改变萃取剂含量进行斜率法实验,结果表明浸渍树脂萃取In(Ⅲ)的萃取摩尔比为3∶1。通过萃合物及浸渍树脂的红外光谱确定其萃取机理为溶剂化萃取,萃合物在树脂相的组成为[(RNH2)3InCl3]res。
陈晓亮刘军深刘军深高学珍魏士龙
包覆型P507浸渍树脂的制备及吸附铟(Ⅲ)的性能被引量:3
2016年
以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酯(P507)为萃取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非极性吸附树脂(HZ818)为载体,聚丙烯酸(PAA)为包覆材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了包覆型P507浸渍树脂。红外光谱(FTIR)表征表明包覆后树脂上的萃取剂未受影响,热重分析(TGA)表明制备的包覆型浸渍树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分别以静态和动态实验法考察包覆型浸渍树脂在盐酸介质中吸附铟(Ⅲ)的性能。静态实验表明,该树脂在盐酸体系中对铟(Ⅲ)的最佳吸附pH为0.8,吸附平衡时间为10 h,饱和吸附量在288,298,308 K时分别为29.4,32.7,35.3 mg·g^(-1)。等温吸附实验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包覆型浸渍树脂的吸附过程,此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动态实验表明,与未包覆的P507浸渍树脂相比,包覆树脂的稳定性更高。
陈晓亮刘军深刘清清徐翠萍
关键词:浸渍树脂包覆
溶剂浸渍树脂稳定化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溶剂浸渍树脂是由萃取剂浸渍于某种适宜的聚合物载体上制备而成,其主要不足在于其中的萃取剂容易从载体中流失,从而导致其吸附容量逐步降低、使用周期缩短,进而影响树脂的稳定性.为提高其稳定性可以通过选用反应性载体或对载体进行改性、在常规浸渍树脂颗粒外包覆一层高分子膜来实现.前者主要有硝化、表面活性剂改性等改性方式,后者包覆使用的膜材有聚砜、二甲基甲酰胺(DMF)、聚乙烯醇(PVA)等,其中以PVA作膜材时采用的交联剂有乙烯砜、戊二醛、硼酸等.
陈晓亮刘军深袁延旭李海梅高学珍
关键词:改性包覆稳定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