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小兰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龙岩市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生儿
  • 2篇输血
  • 2篇配血
  • 2篇疗效
  • 2篇交叉配血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蛋白
  • 1篇低体重
  • 1篇低体重儿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溶血
  • 1篇新生儿溶血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血型
  • 1篇血型鉴定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机构

  • 8篇龙岩市第一医...

作者

  • 8篇邱小兰
  • 3篇阙庆和
  • 3篇钟昌瑞
  • 2篇李玉闽
  • 1篇邱启东

传媒

  • 4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O型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调查与研究
2018年
目的调查O型孕妇(丈夫为非O型)血清中Ig G类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早期检测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7年度226例夫妻ABO新生儿溶血病预报实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O型孕妇(丈夫为非O型)Ig G抗体效价阳性率高;夫妻血型为O-A组的Ig G抗体效价明显高于O-B组;高龄孕妇的血清效价水平高于育龄孕妇。结论对O型孕妇(丈夫为非O型)监测血清Ig G抗体效价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大大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也能相应地减轻新生儿溶血病的危害程度,是优生优育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
苏晓晶罗秀芬黄巧莉邱小兰
关键词:孕妇IGG抗体效价新生儿溶血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一例被引量:6
2016年
患儿男,第2胎第2产,胎龄31^(+1)周,因"羊水过少,胎儿生长受限"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1 040 g,身长41 cm,Apgar评分1 min 8分。其母孕期无输血史。患儿生后因"呼吸急促15 min"转新生儿科,诊断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予NCPAP辅助呼吸。生后6天查血常规WBC 3.7×10~9,Hb 107 g/L,
邱小兰钟昌瑞阙庆和邱启东李玉闽
关键词:小于胎龄儿极低体重儿交叉配血输血史NCPAP
检测MNS抗体性质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检测MNS抗体性质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龙岩市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经血清学检测存在MNS抗体的70例患者,均接受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分析MNS血型系统(melnick-needles syndrome)抗体性质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检测MNS抗体特异性结果以抗-M最多,占比为88.57%,而抗-N、抗-S、抗-Mur分别次之,占比为5.71%、4.29%、1.43%;意外抗体以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为主,占比为84.29%,其次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IgM+IgG,分别占比为12.86%、2.86%。70例患者中,A型血24例(34.29%);B型血20例(28.57%);O型血13例(18.57%);AB型血13例(18.57%)。结论MNS抗体的患者中,在血清抗体分析上,主要是以抗-M为主,抗体性质则主要以IgM为主;在临床上,可以根据ABO血型是否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及明确交叉配血结果,并结合实际病情,完善相关的综合性评估结果,可确保对于患者开展输血治疗的准确度,为确保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提供相关的支持依据。
黄巧莉苏晓晶邱小兰范玉琳
关键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我院近5年冷沉淀使用情况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我院近期冷沉淀的使用情况,为临床科室合理规范输注冷沉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5年间我院临床科室冷沉淀使用量。结果我院2013年—2017年冷沉淀发出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与2013年相比,2014年增幅(21.1%)最大,2015年—2017年增幅相对平稳。我院冷沉淀使用量按血型分类O型>A型>B型>AB型。结论冷沉淀的止血功效逐渐被临床认识并在各类疾病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只有强化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意识,才能使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
胡俊琳苏建虹罗秀芳邱小兰
关键词:冷沉淀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结果3年共计39 620人次的临床输血中,共发生186人次的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0.47%。结论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虽然不高,因输血的特殊性,仍应多部门、多方面、多举措共同努力,进一步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阙庆和邱小兰钟昌瑞
关键词:输血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6月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10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血小板输注,并观察患者临床输注情况,分析无效输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总共输注次数302次,其中有效输注次数为184次,占比60.93%;无效输注次数118次,占比39.07%。输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4.54±11.26)×109/L,与输注前(14.09±6.45)×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小板输注无效因素分析中,反复输注、感染、特定疾病、脾肿大、血小板配型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相关因素较多,如反复输注、感染、脾肿大、血小板配型、特定疾病。
邱晓珊邱小兰
关键词:血液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无效输注
2013年—2016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调查与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掌握临床用血现状与趋势,为输血科备血和临床科室用血提供参考,确保临床用血质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2016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住院患者人数和手术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各科室成分血使用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已达100%。结论随着临床科室用血比率逐年增长,督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风险仍然任重而道远。
胡俊琳苏建虹阙庆和邱小兰
关键词:临床用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效观察与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新生儿换血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为其早期治疗及其监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9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前后生化和血液分析等指标变化。结果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有48例(52.18%);新生儿感染有28例(30.43%);母婴ABO及Rh血型不合溶血病有11例(11.96%);另有早产儿、低体重儿、脐带出血等其它病因5例(5.43%)。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术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术前、术后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0.30±10.46)%。术后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发生率为75%,92%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在24~48 h血小板数值可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换血疗法可以快速降低血液中总胆红素水平及体内的有害物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加强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监测,降低换血治疗的风险。
邱小兰钟昌瑞胡俊琳李玉闽
关键词:换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