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钰 作品数:30 被引量:206 H指数:9 供职机构: 清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八年制医学生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方向医工交叉课程改革效果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方向医工交叉课程改革对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习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至2019年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课程的八年制医学实验班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2018年入对照组(n=20),2019年入观察组(n=18)。对照组采用常规课程和康复医学专业教师,观察组课程增加神经科学理论和新进展、功能磁共振发展和康复医学领域应用、医学工程新技术和进展,并增加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和医学院教师。两组考核均分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平时考核,观察组在平时考核中增加综述成绩。另设计调查问卷,在观察组开课前和考核后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理论考核、平时考核和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94,P<0.01),两组操作考核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对医工交叉/医工转化进展了解程度及设置医工转化课程必要性的评分在课程结束后增加(|Z|>2.304,P<0.05)。对康复医学医工交叉和医工转化研究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从77.78%增加到94.44%(P=0.222),表示比较可能和非常可能从事康复医学领域医工交叉和医工转化学生比例从61.11%增加到83.33%(P=0.043)。结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方向医工交叉课程改革能一定程度提高八年制医学生对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成绩。 潘钰 徐泉 吴琼 李欣 杨绯 窦维蓓 季林红关键词:八年制医学生 课程改革 调查问卷 一种面向脑机接口康复的卒中患者下肢预后评估方法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面向脑机接口康复的卒中患者下肢预后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提取面向BCI康复的卒中患者的多模态临床医学数据,多模态临床医学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量表特征与生物力学特征;根据多模态临床医学数据计算卒中患... 李翀 潘钰 孙晶尧 季林红 林秉儒 贾天宇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自动信息融合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自动信息融合系统,包括:原始数据管理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针对被试采集的神经影像数据以及研究记录;数据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和格式转化;多模态数据管理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 窦维蓓 葛云祥 王跃恒 潘钰文献传递 有氧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0例首次发病的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4例患者退出,最终26例患者完成研究,每组1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有氧运动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以及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1)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O2peak、AT、VEpeak均明显提高[分别为(16±4)ml/(kg·min)比(13±3)ml/(kg·min)、(12.9±2.5)ml/(kg·min)比(10.0±2.7)ml/(kg·min)、(41±12)L/min比(34±9)L/min;t值分别为9.668、4.328、3.662,均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VO2peak、AT、VEpeak比较[分别为(14±4)ml/(kg·min)比(14±4)ml/(kg·min)、(11.8±2.6)ml/(kg·min)比(11.5±2.9)ml/(kg·min)、(29±8)L/min比(28±6)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63、0.583、0.314,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分别为0.4(0.2,0.6)、0.1(-0.5,0.7)ml/(kg·min)和0(-2.5,5.0)L/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分别为3.0(2.2,3.9)ml/(kg·min)、2.7(1.8,5.3)ml/(kg·min)、7.0(1.0,13.0)L/min,两组间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287、3.721、2.236,均P<0.05)。(2)FMA评分与BI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I均明显提高[分别为(70±24)分比(52±28)分、(78±20)比(60±28);t值分别为4.076,4.239,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BI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分别为(68±25)分比(60±27)分、(69±22)比(59±26);t值分别为3.168,5.436,均P<0.05]。对照组 徐泉 潘钰 杨晓辉 马迪 萧演清 吴琼 阎澍妤 杨緋 李颜杝 孙小花关键词:偏瘫 康复 有氧运动 影响脑卒中患者脑机接口上肢训练效果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影响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I-BCI)综合康复训练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完成MI-BCI综合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23例,收集性别、年龄、病程、是否伴有失语症、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是否使用肉毒毒素、损伤半球、患侧手指屈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以训练后FMA-UE腕手部分评分提高≥2分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显效组(n=11)和非显效组(n=12)。结果训练前,非显效组患侧手指屈肌MAS评分(t=2.677,P<0.05)和曾使用肉毒毒素人数(Z=0.000,P<0.05)高于显效组;训练后FMA-UE总分及各项评分与训练前FMA-UE相应评分呈正相关(r>0.831,P<0.01);是否伴失语症与训练后FMA-UE总分(Eta=0.453,P<0.05)和上臂评分(Eta=0.506,P<0.05)相关;患侧手指屈肌MAS评分与训练后FMA-UE腕手评分呈负相关(r=-0.521,P<0.05)。结论基础运动功能较差、伴有言语障碍和痉挛可能是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MI-BCI训练效果的不利因素。 吴琼 葛云祥 马迪 庞雪 曹莹瑜 潘钰 窦维蓓关键词:脑卒中 脑机接口 上肢 康复 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心肺适能的效果 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VO2peak均显著升高(|t|>7.889,P<0.001),实验组FMA评分和VO2peak明显高于对照组(|t|>3.332,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徐泉 马迪 潘钰 李颜杝 杨绯 杨晓辉 季林红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基于CiteSpace的智能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在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近十年国内外智能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在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10月-2023年10月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智能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在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发文量、作者、机构、共被引、研究热点等,同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527篇(年均53篇),10个关键词聚类和18个突现词,其Q值为0.5527,S值为0.8561;共纳入英文文献633篇(年均63篇),8个关键词聚类和18个突现词,其Q值为0.3824,S值为0.7096。结论:智能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康复效果,并结合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未来可视化、一体化、数字化、个体化和家庭化的智能运动康复系统是我国在智能可穿戴运动康复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李硕 唐明坤 潘钰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康复医学 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对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对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疗效保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康复训练后症状稳定的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75例,分为对照组(n=45)和腰痛学校组(n=30)。腰痛学校组以集体授课形式介绍腰椎生理解剖知识、人体工程学、不良生活姿势以及家庭功能锻炼方法,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发放包含以上内容的宣教手册进行传统健康宣教。门诊复诊、电话随访及微信随访获得患者入组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复发次数、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两组VA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腰痛学校组明显低于对照组(Z>2.645,P<0.01)。腰痛学校组3个月内腰痛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Z=-2.082,P<0.05)。腰痛学校组ODI评分在随访3个月时高于对照组(Z=2.265,P<0.05);腰痛学校组SF-36躯体疼痛评分在随访1个月、3个月时高于对照组(t>2.273,P<0.05)。结论腰痛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在维持慢性非特异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较传统宣教模式有更积极的影响。 吴琼 潘钰 徐泉 萧演清 杨绯 李欣 孙小花 谢树 陈固稳关键词:健康教育 随访 下肢康复机器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9 2023年 随着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需要对我国下肢康复机器人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建议。本共识结合我国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偏瘫、截瘫、脑瘫及其他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特点,并参考最新研究,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作用原理、分类介绍、临床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作用参数、操作流程、治疗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推荐(偏瘫、截瘫、骨关节疾病、儿童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更好地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临床指导意见。下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步行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根据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体位,大致可分为坐卧式机器人、直立式机器人和辅助起立式机器人。下肢机器人的治疗参数是由患者肢体长度、下肢活动范围、肌肉张力和体质量决定的,其中引导力、步速与减重是重要调整参数。影响下肢康复机器人使用的安全性影响因素较多,通常需要通过监测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来评估安全性。研究表明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或其他新兴康复技术(如虚拟现实、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其训练效果是否优于常规康复训练,需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高级证据);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截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中-高级证据)、心肺功能(低-中级证据)、下尿路功能(低级证据)、平衡功能(低-中级证据),中级证据表明合并下肢痉挛的截瘫患者可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够改善骨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度、下肢肌肉力量以及步行能力,目前主要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级证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低级证据)和骨关节炎(中-低级证据);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中级证据)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低级证据)有益� 张立新 白定群 白玉龙 陈文华 陈艳 杜青 范茂华 何红晨 黄丽萍 贾杰 李建华 李磊 潘钰 苏敏 王宏图 尹勇 张弼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评估系统的信效度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评估系统对健康受试者的眼动和足踝运动功能评测,1周后进行重测,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和进行Bland-Altman分析;用该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眼动和足踝运动功能评测,并完成认知和运动功能临床评估,分析评测参数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受试者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测试的重测ICCTMT-A任务=0.509~0.897,ICCTMT-B任务=0.493~0.987。Bland-Altman分析显示,眼动注视次数、眼跳幅度、速度峰个数及平均速度4个主要参数的重测信度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脑卒中患者的效度结果显示,眼动注视次数、注视的空间密度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呈负性相关;足踝运动平均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0米步行平均速度呈正性相关,与计时起立行走-减法计算测试耗时、双任务成本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结论: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足踝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评估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眼动注视次数、注视的空间密度是反映认知功能的稳定参数,足踝运动平均速度是反映运动功能和双任务成本的稳定参数。该系统为脑卒中患者足踝运动认知功能评估提供了新技术,有望应用到运动认知功能研究和康复治疗中。 王小蒙 赵子贺 彭博 翟晓雪 冯雨桐 高硕 李翀 潘钰关键词:脑卒中 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