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鑫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奶牛
  • 5篇泌乳
  • 5篇精氨酸
  • 5篇氨酸
  • 4篇瘤胃
  • 3篇体外发酵
  • 3篇微生物
  • 3篇瘤胃微生物
  • 2篇蛋白
  • 2篇豆粕
  • 2篇脂肪酸
  • 2篇生物发酵
  • 2篇外动脉
  • 2篇微生物发酵
  • 2篇乌鳢
  • 2篇瘤胃微生物发...
  • 2篇泌乳奶牛
  • 2篇泌乳性
  • 2篇泌乳性能
  • 2篇泌乳中期

机构

  • 14篇扬州大学
  • 4篇扬州市扬大康...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淮安市农业科...
  • 1篇上海美农生物...

作者

  • 14篇张鑫
  • 11篇王梦芝
  • 7篇丁洛阳
  • 6篇周刚
  • 6篇张军
  • 5篇徐巧云
  • 4篇王洪荣
  • 3篇苗淑彦
  • 2篇高健
  • 1篇王曙
  • 1篇陈国宏
  • 1篇冀德君
  • 1篇董淑红
  • 1篇卢占军
  • 1篇胡良宇

传媒

  • 9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5
2020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以确定乌鳢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以豆粕分别替代含45%鱼粉饲料中0(D1组)、20%(D2组)、30%(D3组)、40%(D4组)和60%(D5组)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44%)等脂(粗脂肪含量9%)的试验饲料,饲喂乌鳢6周。养殖试验在室内流水纤维玻璃钢桶(200 L)中进行,将225尾平均体重为(19.07±0.07) g的乌鳢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5尾。结果显示:豆粕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乌鳢的存活率(SR)没有显著影响(P>0.05)。D3、D4和D5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D1组(P<0.05),同时D4和D5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D1、D2和D3组(P<0.05);而D1和D2组间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乌鳢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乌鳢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在D1、D2和D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D4和D5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3组(P<0.05)。乌鳢肠道糜蛋白酶活性D1组与D2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以D5组最低,且D5组显著低于D1、D2组(P<0.05)。此外,豆粕替代30%~60%的鱼粉后,乌鳢肠道损伤明显,肠壁厚度不均匀,肠道褶皱短而稀疏。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及肠道组织形态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在含45%鱼粉的乌鳢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张鑫韩蓓胡俊涛刘令军陈越洋许文静苗淑彦
关键词:乌鳢豆粕蛋白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
大豆皂苷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2022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皂苷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5%和8%的对照组饲料(G1组);在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3%(G2组)和0.6%(G3组)的大豆皂苷(纯度为60%),配制2种添加大豆皂苷饲料;此外,用40%的豆粕替代对照组饲料中27%的鱼粉(替代57.5%的鱼粉蛋白)(G4组),配制1种添加豆粕饲料。4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能,每种试验饲料饲喂3桶吉富罗非鱼,每桶放养40尾鱼,饲喂期为28 d。分别在养殖的第14天和第28天取样测定罗非鱼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健康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第14天,G2、G3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G1和G4组(P<0.05);G2、G3和G4组肠道中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闭合蛋白4(CLDN4)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G1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且G2和G3组肠道中IL-8和CLDN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4组(P<0.05)。在第28天,G1、G2组的WGR显著低于G3、G4组(P<0.05),SGR显著低于G4组(P<0.05);肠道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咬合蛋白(OCLN)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4组肠道中IL-8、IL-10、IFN-γ和CLDN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而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G2和G3组的TNF-α和闭合蛋白3(CLDN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1和G4组(P<0.05)。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除G1组外的其余各组肠道菌群中Fus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上升;除G2组外的其余各组肠道菌群中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
张鑫常恩慧付裕徐洁韩蓓周梓涵王安然苗淑彦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大豆皂苷豆粕肠道健康肠道菌群肠道炎症
颈静脉灌注混合氨基酸对奶牛阴外动脉氨基酸组成比例的影响
2017年
本试验拟通过以颈静脉灌注氨基酸混合液的方式,探索颈静脉与阴外动脉中氨基酸浓度和组成比例的关系。将3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按3×3拉丁方试验设计,以不同的3种氨基酸混合液分3个周期进行颈静脉灌注,每期22 d(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在每个灌注期的7 d采集血样,在当天灌注开始后的0、0.5、1、2、4 h进行采样。结果表明:灌注液所含的6种氨基酸在颈静脉和阴外动脉中的浓度呈三次方相关,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其他所测的氨基酸除了天冬氨酸和酪氨酸之外,也具有三次方相关及一定范围内线性相关;颈静脉和阴外动脉中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也具有相关性。综上,除了天冬氨酸和酪氨酸外,颈静脉与阴外动脉氨基酸的浓度和组成比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采用颈静脉灌注替代阴外动脉灌注进行相关种类氨基酸的研究。
张鑫丁洛阳王梦芝周刚徐巧云张军
关键词:颈静脉氨基酸
正交试验分析脂肪酸组合对瘤胃微生物发酵VFA和MCP的影响
Potu等认为,在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脂肪酸或者脂类可以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区系及其发酵过程。本实验室前期试验选取6种长链脂肪酸,在体外培养时添加单一种类的3%的长链脂肪酸,结果表明,其中以亚麻油酸对瘤胃微生物的调控效果较好。...
高健史良峰张鑫王梦芝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挥发性脂肪酸
文献传递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性能和牛乳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将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对照组)、精氨酸灌注组、丙氨酸等氮组(与精氨酸灌注组等氮),采用3×3复拉丁方试验设计,每期22 d(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测定其泌乳性能、酪蛋白含量以及酪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灌注的第5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蛋白及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酪蛋白模式组(P<0.05);第6天精氨酸灌注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丙氨酸等氮组(P<0.05)。2)酪蛋白模式组的α-酪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β-酪蛋白含量在3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κ-酪蛋白含量则以精氨酸灌注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精氨酸灌注组αs1-酪蛋白基因(CSN1S1)、αs2-酪蛋白基因(CSN1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灌注精氨酸提高了乳蛋白中α-酪蛋白和κ-酪蛋白含量,以及CSN1S1、CSN1S2在奶牛乳腺组织的表达量,有利于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品质的提高。
周刚王梦芝张军丁洛阳张鑫徐巧云
关键词:精氨酸泌乳性能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试验旨在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Arg)对奶牛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用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和体况等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复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灌注酪蛋白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Arg灌注组(灌注37.66 g/d)和等氮丙氨酸组(灌注77.24 g/d),进行7 d灌注期+15 d间隔期的颈静脉灌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等氮丙氨酸组相比,Arg灌注组可降低白细胞计数(P<0.01),而对其他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等氮丙氨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以Arg灌注组最高,但3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和等氮丙氨酸组相比,Arg灌注组血浆中Arg含量提高(P<0.05),但其他8种必需氨基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未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颈静脉灌注Arg对泌乳奶牛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对血常规指标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大。
周刚胡良宇尹召华丁洛阳张鑫张军王梦芝
关键词:精氨酸血液生化必需氨基酸奶牛
不同植物油脂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酶活及微生物活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饱和程度的植物油脂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酶活及微生物活力的影响。试验以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提供瘤胃液,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对照组不加油脂,试验组分别添加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豆油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3种酶的活性都以菜籽油组最高,豆油组、玉米油组、花生油组依次降低,除花生油组外,其他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脱氢酶以豆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显著高于玉米油组、花生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此外,油脂组原虫DNA、细菌DNA、微生物DNA、原虫/细菌区系比例的均值与对照组,以及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动态变化模式不尽相同。微生物DNA在各时间点都以豆油组与玉米油组的较高;而原虫/细菌比例则以豆油组和玉米油组较低。综上所述,饱和程度不同的油脂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微生物细胞活力影响不同,其中以豆油促进微生物活力的效应最佳,玉米油较好。
王曙王梦芝卢占军董淑红张鑫王洪荣
关键词:油脂瘤胃微生物转氨酶脱氢酶体外
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及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主要研究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及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体外发酵试验: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蛋氨酸、过瘤胃蛋氨酸,以无添加为对照,在培养0、2、4、8、12、16和24h测定pH以及氨态氮、细菌蛋白和原虫蛋白含量;动物试验:选用30头健康的泌乳荷斯坦奶牛采用随机区组分为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50g/(头·d)蛋氨酸、30.00g/(头·d)过瘤胃蛋氨酸,以无添加为对照。预试期7d,正试期42d。结果表明:1)体外发酵试验,培养液pH、氨态氮和细菌蛋白含量在组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瘤胃蛋氨酸组和蛋氨酸组均显著提高了培养液原虫蛋白含量(P<0.05),但2个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动物试验,第28天时,以及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在3组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42天时,过瘤胃蛋氨酸组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而该组的血清尿素氮和乳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另外,该组的饲粮粗蛋白质消化率也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综上,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没有显著影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和饲粮粗蛋白质的消化率。
王剑飞王梦芝冯春燕张鑫张军洪伟王洪荣
关键词:过瘤胃蛋氨酸奶牛乳蛋白率
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颈静脉灌注精氨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选择6头体重、胎次、泌乳期、泌乳量、体况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酪蛋白模式组(对照组)、精氨酸灌注组、丙氨酸等氮组(与精氨酸灌注等氮)。采...
徐巧云周刚丁洛阳张鑫王梦芝张军王洪荣
关键词:精氨酸静脉灌注泌乳性能免疫奶牛
文献传递
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四环素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组成和组织形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在与肠道微生态有关的营养代谢研究中,通常向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以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的相互关系,但往往忽略抗生素本身对试验动物营养代谢及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四环素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组成和组织形态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选择体质量[(9.43±0.12)g]相近、体格健壮的乌鳢幼鱼36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D1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D2、D3组)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和1.0 mg/kg四环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D2和D3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低于D1组(P<0.05),D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D1组(P<0.05)。2)D3组的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 U)数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和D3组的Sobs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D1组(P<0.05),Sim pson指数显著高于D1组(P<0.05)。3)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四环素降低了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s)、土芽孢杆菌属(G e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比例,但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不动杆菌属(A cinetobacter)的比例。4)D1组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D2和D3组(P<0.05),D3组的肠道肠壁厚度和绒毛宽度显著低于D1组(P<0.05)。由此可见,长期(30 d)的四环素应激易导致乌鳢肠道微生态紊乱以及肠道组织严重受损,且进一步引起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下降,饲料系数升高。
苗淑彦韩蓓胡俊涛朱锦裕张鑫董小敬陈国宏
关键词:乌鳢四环素菌群结构肠道组织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