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利
- 作品数:12 被引量:99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中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胱抑素C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测量107例住院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IMT增厚组(48例)和斑块组(59例),同时选取同期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血清CysC、HbA1c及血脂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ysC、HbA1c的相关性,血脂水平与IMT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ysC、HbA1c对颈动脉中膜异常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3组的血清CysC、HbA1c、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LDL-C及IMT水平明显高于增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HbA1c与IMT均呈正相关(P<0.05),CysC及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优于HbA1c(Z=2.218,P=0.027;Z=3.761,P=0.000)。CysC和联合检测对诊断IMT异常的最佳临界值为1.010和0.453,敏感度为87.85%和94.39%,特异度为81.63%和79.59%。结论血清CysC、HbA1c与IMT异常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疾病的早期监测及风险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刘道利李鸯邱芳华周伟青龙华婧高东华梁涯
- 关键词: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
- 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糖尿病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和DM+药物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而DM组和DM+药物组均采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合并DM大鼠模型,DM+药物组予以茵陈蒿汤。观察3组大鼠的体质量、肝重、肝体比、空腹血糖、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TC)]以及肝脏组织p38MAPK的表达改变。结果 DM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DM+药物组大鼠的体质量则显著降低(P <0.05)。DM组大鼠的肝重及肝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DM+药物组大鼠的肝重及肝体比均显著降低(P <0.05)。DM+药物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亦较DM组明显降低(P <0.05)。DM组大鼠的ALT、AST和TC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而与DM组相比,DM+药物组大鼠ALT、AST和TC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DM组大鼠肝脏p38MAPK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DM+药物组的p38MAPK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M组(P <0.05)。结论茵陈蒿汤通过调控p38MAPK表达水平减轻NAFLD合并DM大鼠的肝脏损害和糖代谢异常。
- 周伟青刘道利王修银江桂英李秋明林佳
- 关键词:茵陈蒿汤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
- 茵陈蒿汤对NAFLD大鼠P38MAPK通路及网膜素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对高脂及网膜素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组织胞外信号调节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网膜素活性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诱导模型组,后者连续10周高脂喂饲;第6周末建立疾病模型后,病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伐他汀组(200mg/kg)、茵陈蒿汤高剂量组(200mg/kg)和低剂量组(100mg/kg),每组平均20只。用药4周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织胞外信号p38MAPK和Omentin活性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网膜素(Omentin)的活性单位、织胞外信号p38MAPK表达明显上调(P<0.01或P<0.05),阿伐他汀和茵陈蒿汤低、高剂量组均能改善此现象(P<0.01或P<0.05)。结论茵陈蒿汤能改善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代谢异常,改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与茵陈蒿汤下调肝脏组织p38MAPK和Omentin表达作用有关。
- 周伟青王修银林佳刘道利江桂英王卓
- 关键词:茵陈蒿汤阿伐他汀
- 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白细胞分类比较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乙型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白细胞(WBC)计数分类特点。方法对38例甲型流感患者,55例乙型流感患者及2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WBC计数和分类的比较,同时比较甲、乙型流感感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甲型、乙型流感组中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血小板(PLT)计数明显低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升高比例为15.79%、34.21%,高于乙型流感组的7.27%、25.45%;上呼吸道感染组中以WBC与NEUT%升高为主,分别为59.26%和66.67%;临床特征中甲型流感组比乙型流感组的头痛及肺部湿罗音比例稍高分别占47.36%和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计数分类对流感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甲型流感临床特征较严重,较多合并细菌感染。
- 刘道利龙华婧夏阳曾亭亭邱芳华
- 关键词: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白细胞分类
- 血清TNF-α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疾病患者共130例,分为经手术病理组织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90例(结直肠癌组),包括肠癌未转移患者和肠癌转移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为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4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同一时间段来院体检健康人员4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各组数据不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在临床TNM分期Ⅱ(中位数9.47pg/mL)、Ⅲ期(9.95pg/mL)、Ⅳ期(9.67pg/mL)明显高于TNMⅠ期(6.59pg/mL);在肠癌转移组(9.95pg/mL)高于肠癌未转移组(8.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TNF-α为0.868,CEA为0.912,CA724为0.523,3项联合检测为0.940。结论 TNF-α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增加,其血清水平检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广泛适用性。血清TNF-α、CEA、CA724的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3项联合检测可起到优势互补,增加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 龙华婧夏阳刘道利曾亭亭邱芳华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坏死因子-Α
- 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CRKP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0例CRKP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可能导致CRKP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高血压、肾脏疾病、营养状况、血液透析、转入ICU、使用有创呼吸机、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胃管鼻饲、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合并感染均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营养状况、气管插管和合并感染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该院CRKP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加强介入性治疗的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流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等,对转院、转科患者进行耐药菌筛查以避免输入性耐药菌的传播,从而预防与降低CRKP感染的发生。
- 龙华婧刘道利邱芳华李秋明吴嘉怡周意彭璨陈小玲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
- 1例甲状腺毒症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一过性升高的临床分析
- 2019年
- 甲状腺毒症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美国甲状腺协会在2016年发布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其他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中指出,甲状腺毒症的病因包括营养因子过度刺激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持续激活导致过量甲状腺激素释放,甲状腺中的激素前体被过量释放,额外的甲状腺激素暴露史等[1]。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脱发、胸痛、月经稀少或月经紊乱等,常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高血压、震颤、突眼、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肿、甲状腺血管杂音、反射亢进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甲状腺毒症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一过性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诊治过程总结如下。
- 刘道利周伟青龙华婧李秋明高东华邱芳华
- 关键词:甲状腺毒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功能亢进
- ProGRP、CYFRA21-1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81例肺癌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分为腺癌组(24例)、鳞癌组(28例)、小细胞肺癌组(29例),选择同期59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纳入肺良性病变组,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均检测血清中的ProGRP、CYFRA21-1和CysC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ProGRP、CYFRA21-1与CysC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结果腺癌组、鳞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CYFRA21-1水平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组的ProGRP水平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的CysC水平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组中,ProGRP与CysC呈显著正相关(r=0.641)。CYFRA21-1、ProGRP、CysC及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AUC(95%CI)分别为0.848(0.778~0.903)、0.670(0.585~0.747)、0.920(0.862~0.959)和0.964(0.918~0.988),联合检测的AUC最大,且阳性预测值为95.9%,阴性预测值为84.9%。结论血清ProGRP、CYFRA21-1和CysC检测对肺癌病理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者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肺癌提供灵敏度、特异度高的诊断手段。
- 刘道利邱芳华周伟青龙华婧刘燕娣高东华梁涯
- 关键词: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细胞角蛋白19片段胱抑素C肺癌
- 血清肿瘤标记物与多层螺旋CT、肠镜及病理联合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糖类抗原724(CA724)和癌胚抗原(CEA)联合多层螺旋CT、肠镜及病理检查对结直肠癌(CRC)及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CRC患者160例纳入研究作为CRC组,同时纳入结直肠良性疾病(包括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检查、肠镜检查或病理活检,采集上述人群血清标本检测TNF-α及CEA、CA724水平。结果CRC组的CEA、CA724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肠镜、CT以及者两者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三项联合检查对CRC诊断的准确度均高于80.00%。对诊断CRC,CT+肠镜+肿瘤标志物三项联合检查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高于其他组合的曲线下面积;CT与病理检查对CRC转移预测的一致性结果显示Kappa=0.673,有较强一致性;不同TNM分期下的CEA、CA724和TNF-α水平随分期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诊断CRC转移,病理+CT+肿瘤标志物三项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高于其他组合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与多层螺旋CT、肠镜及病理联合检查用于对CRC及CRC转移的诊断,弥补了单一诊断方法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为临床优化筛查方案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 龙华婧邱芳华刘道利刘燕娣周意吴嘉怡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肠镜癌转移
- 茵陈蒿汤对NAFLD伴IR大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伴胰岛素抵抗(IR)大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及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及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普通饲料+10%果糖水喂养6周,建立NAFLD伴IR模型;第7周开始,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mL/kg灌胃,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00mg/kg灌胃,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茵陈蒿汤20、30、40g/kg灌胃,连续4周,期间继续普通饲料+10%果糖水喂养。对照组普通饲料+蒸馏水喂养。末次灌胃结束,眶后静脉丛取血,检测肝损伤指标、脂肪肝病变指标、糖脂代谢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及脂肪因子指标。禁食12h,脱臼处死,快速分离肝组织,肉眼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肝脏系数。取部分肝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纤维化程度评分。结果茵陈蒿汤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NAFLD伴IR大鼠肝损伤指标、脂肪肝病变指标及糖脂代谢指标,还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和脂肪因子水平,降低肝脏系数和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这些作用具有一定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茵陈蒿汤剂量越大,上述效果越明显,茵陈蒿汤高剂量组效果甚至与辛伐他汀组相当。结论茵陈蒿汤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改善NAFLD伴IR大鼠糖脂代谢,进而减轻肝脏脂肪病变,缓解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因子水平、降低IR、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从而逆转肝细胞损伤有关。
- 周伟青王修银刘道利王小英江桂英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茵陈蒿汤糖脂代谢脂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