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4篇慢性
  • 3篇抑制剂
  • 3篇制剂
  • 3篇髓系
  • 3篇髓系白血病
  • 3篇细胞
  • 3篇慢性髓系白血...
  • 3篇酶抑制剂
  • 3篇酪氨酸
  • 3篇酪氨酸激酶
  • 3篇酪氨酸激酶抑...
  • 3篇激酶
  • 3篇激酶抑制剂
  • 3篇氨酸
  • 3篇TKI
  • 2篇血液
  • 2篇血液病
  • 2篇血液病患者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杨岚
  • 7篇靖彧
  • 4篇于力
  • 3篇金香淑
  • 2篇李景贺
  • 2篇汪变红
  • 2篇刘静
  • 2篇关伟
  • 2篇李文君
  • 1篇姚子龙
  • 1篇姚盛
  • 1篇卢柠
  • 1篇李红华
  • 1篇刘代红
  • 1篇吕娜
  • 1篇李彦卿
  • 1篇刘占祥
  • 1篇石亚男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1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脑脊液(CSF)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中B-ALL 10例,T-ALL 6例,未明确分型4例,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1例。初诊时即并发CNSL 7例,CNS复发14例。临床表现为头痛、面瘫、四肢肌力或感觉异常、视物模糊等。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6-40)个月,其中10例死亡,7例存活,4例失访。初诊即并发CNSL、LDH≥600 U/L或1疗程未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预后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接受放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能够改善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中LDH及allo-HSCT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P=0.048和P=0.013)。结论:ALL伴有CNSL的临床表现、CSF特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LDH增高、1疗程未达CR、初诊即并发CNSL是预后不良因素。ALL并发CNSL患者的预后差,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及放射治疗并在完全缓解后行allo-HSCT是目前临床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
金香淑杨岚汪变红李红华于力靖彧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后分析
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获得深层分子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探讨获得深层分子反应(DMR)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TKI治疗的131例成人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各时间点治疗反应的疗效,分析影响获得MR^(4.5)的相关因素。结果:131例患者中位随访24(6-120)个月,其中30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12(1-69.6)个月换为尼洛替尼治疗,13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31.2(3.1-87.6)个月时换达沙替尼。治疗3、6及12个月的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8%、79.4%及95.9%,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48.8%、66.7%及73.5%。60%的患者3个月时BCR-ABL^(IS)<10%,6个月BCR-ABL^(IS)<1%占56.3%,12个月BCR-ABL^(IS)<0.1%达55.2%。持续伊马替尼治疗组中53例(60.9%)获得MR^(4.5),31例(35.6%)能够获得稳定的MR^(4.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诊断时WBC计数及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稳定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换第二代TKI组中18例(40.9%)获得MR^(4.5),3个月BCR-ABL^(IS)水平同样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CML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疗效优异,对于耐药或不能耐受患者换为第二代TKI同样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且DMR率更高,获得早期分子反应预测MR^(4.5)和稳定的MR^(4.5)的累积发生率更高。
靖彧杨岚刘代红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同治疗策略的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分析低剂量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在接受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同抗真菌策略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应用低剂量AmB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治疗策略下的有效率,并对用药前后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在全部97例次患者中,确诊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患者2例次,临床诊断为IFD患者11例次,拟诊IFD患者15例次,未确定IFD患者69例次,低剂量AmB对全部患者的有效率为69.4%,目标治疗72.7%,诊断驱动治疗63.6%,经验治疗75%,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有效率分别是50%、66.7%、75%。统计所有应用AmB患者仅有7例次(7.2%)肌酐(Cr)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且均在停药7 d内恢复正常。虽然停药后1 d血清Cr水平较用药前有所增加(64.86±3.00 vs 58.76±1.6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停药后7 d Cr水平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58.43±1.68μmol/L,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AmB对于粒细胞缺乏而应用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持续发热患者进行经验性或诊断驱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杨岚金香淑李景贺刘静关伟高泓浩靖彧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两性霉素B恶性血液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TKI治疗新目标——无治疗缓解被引量:2
2016年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变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长期服用TKI药物常常伴随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发生慢性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TFR)逐渐被视为CM L治疗研究的新目标。临床试验报道,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患者,在停止TKI治疗后仍然可以维持分子学缓解。本文结合TKI停药临床试验数据及最新研究进展,对CM L患者能否治愈和如何把握安全的停药策略等问题作一综述。当然,CML获得彻底的治愈,还需更多停药试验予以进一步研究。
杨岚汪变红金香淑靖彧于力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及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显著的改善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是指导干预和预测CML疗效的重要手段,TKI治疗中获得持久稳定的深层分子学反应意味着更好的远期预后,同时也是达...
杨岚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评价
伊达比星为主的分层治疗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联合亚砷酸(arsenious acid,ATO)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缓解率和伊达比星、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复方黄黛片分层序贯巩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6年接受双诱导方案患者22例,分析双诱导的CR率、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长短。完全缓解后低、中危患者接受1-2个疗程IDA单药化疗,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4个周期;高危患者接受IA化疗4疗程,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共4个周期。结果:双诱导完全缓解率100%,诱导治疗平均时间28.23±1.6 d,诱导期间50%发生感染,36.4%出现分化综合征,27.3%有不同部位出血。完全缓解后分层巩固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100%,无复发生存95.4%;结论:APL患者接受ATRA和ATO双诱导治疗能够达到较高缓解率,诱导缓解时间短,并发症可控。采用IDA、ATRA和ATO分层序贯治疗作为缓解后巩固方案,能够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极高的治愈率。
关伟李文君杨岚靖彧于力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伊达比星复方黄黛片
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乳糜胸3例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导致相关乳糜胸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3例达沙替尼治疗CML过程中导致相关乳糜胸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患者确诊CML后均接受伊马替尼(400 mg,1/d)治疗,分别在耐药或不能耐受之后改服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100 mg,1/d),获得最佳反应,但分别在服药8、19和26个月后出现喘憋气短症状,影像学检查示胸腔积液。给予胸腔穿刺术间断引流胸水,胸水化验结果提示为乳糜性积液。3例患者在CML治疗期间仅长期服用达沙替尼单一药物,结合临床病程,考虑为达沙替尼治疗相关乳糜胸。在治疗上,对其中1例未予停用达沙替尼,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疾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第2例达沙替尼剂量减半,效果不明显,停用达沙替尼后胸闷症状减轻,但仍有大量胸腔积液,手术治疗后改服伊马替尼(400 mg,1/d),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定期复查骨髓;另1例予以停服达沙替尼共48 d,行胸导管结扎术,禁食并肠外营养,治疗后积液逐渐减少,目前继续口服达沙替尼。结论:选择二代TKI达沙替尼治疗CML时,应警惕乳糜胸这个重要的副反应。早期出现肺部不适症状应及时正确处理,同时密切监测基因水平变化情况,避免CML病情进展。
杨岚吕娜靖彧于力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达沙替尼乳糜胸胸腔积液
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肾功能及血钾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9(17~77)岁。观察患者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前、后的肌酐(Cre)、尿素氮(BUN)及血钾(K^+)水平,分析治疗后肌酐、尿素氮、血钾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24μmol/L,血钾较治疗前降低0.05 mmol/L,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较治疗前升高0.94 mmol/L(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发生率极低,对肌酐影响不明显,对尿素氮有一定影响,可使血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景贺李彦卿姚子龙姚盛杨岚刘静石亚男刘占祥卢柠李文君靖彧
关键词:两性霉素B脂质体肾功能低钾血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