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力超

作品数:13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贫困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创业
  • 1篇大学生创业团...
  • 1篇多维贫困
  • 1篇性别分工
  • 1篇学生创业
  • 1篇疫情
  • 1篇隐匿
  • 1篇社会地位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会性别
  • 1篇社会治理
  • 1篇社会治理创新
  • 1篇社会组织
  • 1篇生命
  • 1篇生命特征
  • 1篇生命周期
  • 1篇失业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贵州省社会科...

作者

  • 13篇杨力超
  • 1篇蒋楚麟
  • 1篇陆奇斌
  • 1篇张强
  • 1篇张欢欢
  • 1篇张欢欢
  • 1篇谢坚
  • 1篇杨梦
  • 1篇陈键

传媒

  • 4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青年探索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中国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肮脏与洁净:环境卫生改善对贫困农民尊严的促进被引量:1
2019年
“环境卫生”的“肮脏与洁净”是探讨贫困农民尊严的一个独特视角。肮脏与洁净的卫生学与社会学意义在于:卫生条件被剥夺造成了贫困农民的健康脆弱性;把肮脏的工作交给最贫困的人来干,实际蕴含了对贫困者的歧视;肮脏与简陋的卫生条件给妇女带来了严重的羞耻感;同时,洁净与肮脏又是与“勤劳和懒惰”这样的德性相联系,并影响了扶贫资源的分配。而公益组织在扶贫实践中,通过对环境卫生的关注,一些可观察到的效果在于:村庄环境面貌改善明显,村民整治环境热情与动力迸发,环境卫生改善实践具有可持续性。环境卫生改善的实践促进了农民的尊严,使他们免于健康的脆弱性,赢得了尊重并获得了脱贫与发展的自信。
谢坚杨力超
关键词:环境卫生尊严公益组织扶贫
中国政社合作的“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基于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政社关系的建构是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关键性议题。对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深入剖析,揭示出中国政社合作的"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即政社关系的基本定位是基于对地区发展需求的共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取决于政府部门间协同和基于社会服务的共治二元关系的建构。要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中国政社合作关系框架,须在云南"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的探索上加强制度创新,改变旧有的管控思维,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软性体系。
张强陆奇斌胡雅萌郭虹杨力超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组织
2020年后的贫困及反贫困:回顾、展望与建议被引量:26
2020年
在脱贫攻坚战于2020年取得全面胜利之际,我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最大成就。2020后,我国的贫困问题将由绝对贫困转向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制定2020后的反贫困策略,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关注贫困的动态性,对收入趋近于贫困线的脆弱群体予以更多支持;更好地理解相对贫困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原因和具体呈现方式;核算设定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贫困线,并以此作为消除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团结的政策工具;从贫困群体的视角理解多维贫困,以更趋近贫困本质。
杨力超Robert Walker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相对贫困多维贫困贫困线
技术与社会的共塑:校园流动女工的网络购物惯习与阶层差异
2023年
本文聚焦数字时代高校校园流动女工的消费实践,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N大学25位校园流动女工,系统呈现她们网络购物的特征与消费习惯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由技术与社会力量共塑的阶层差异。网络购物嵌入校园流动女工的生活工作轨迹,承载她们按需、按能购物的消费品味,并被界定为一种生活社交、心理满足、社会融入的需求,体现为一种阶层惯习。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对流动女工的赋权存在局限,技术的革新无法修补资源匮缺,也难以撼动流动女工群体内嵌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与结构中的多重弱势。故而,信息技术并非赋权流动女工、缩小阶层差距的催化剂,新技术带来的“赋权异化”现象应得到学界与政策界的正视与反思。
张冠李杨力超
关键词:网络购物阶层差异
矿嫂的家庭地位与矿工家庭的性别分工——基于山西省某大型煤矿集团的质性研究
2021年
近年来,中国煤炭企业面临改革“阵痛”,矿嫂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要外出工作。对山西某大型煤矿集团多位矿工、矿嫂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明:矿工家庭性别分工呈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特征;在仁慈的父权制的社会背景下,矿工的职业因素强化了这种传统模式,矿嫂的家庭地位并没有真正提升;受职业因素强化的矿工家庭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80后”矿嫂外出工作的比例增加。尽管当今社会对妇女的期望越来越高,矿嫂的负担和责任也在增加,但她们仍不断寻求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杨力超张冰怡张欢欢
关键词:性别分工
抗逆力视角下的“绿色失业群体”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中国的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过程中,首都北京的大气污染防治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压力之下,2007年以来,北京周边省份的工业企业大规模关停,导致作为主体劳动力的大量农村劳动人口结构性失业,即"绿色失业群体"。以河北省L地区水泥重镇T镇的绿色转型为案例,从抗逆力的视角来考察"绿色失业群体"对困境的适应和生计重建,研究后发现:当外保因子(如:政府、企业、社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内在保护性因子则对提高个体抗逆力起关键作用;而随着内部系统的个体显性优势资源逐渐消耗,其抗逆力不得不最大程度地依赖于精神、意志、态度等隐性优势资源。对"绿色失业群体"的关注应该被纳入到绿色转型的政策视角,这将有助于解决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蒋楚麟蒋楚麟杨力超Adrain Ely
关键词:抗逆力环境政策
乡村产业兴旺的外生性与内生性发展路径——基于贵州省黔县的调研与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乡村振兴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不仅以农村经济收入增长为目标,更是乡村综合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贵州省黔县根据学术伦理要求,本文中的黔县及相关地名、人名均为化名。的产业发展实践为例:近年来,贵州省内相对偏远的农村社区结合本地优势,探索优先发展精细有机农业,辅以特色手工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的综合发展路径,偏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投入产业发展过程,从而将产业发展“楔入”乡土实际,塑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内生性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农村的经验,以剩余劳动力外流为特征的外生性发展路径仍然是偏远地区农村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产业兴旺的定义和衡量标准须切合当地实际,产业兴旺的动员与受益主体是当地群众。乡村的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模式本质上不互斥,二者相互补充并将在远期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模式。
杨力超张冠李
多利益相关方互动:对企业履行环境治理责任困境的探索被引量:2
2016年
近年来,有关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多以企业或者利益相关方为单一主体,而忽视了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动态关系。将利益相关方理论和互动论相结合可以成为探索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绩效不佳的新视角。以某国有矿业企业的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梳理该企业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后发现:利益相关方的异质性、政府路径依赖、关键利益相关方缺失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相关方参与意识等均给企业履责构成了困境。
谢坚杨力超张欢欢
关键词: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互动
健康焦虑的建构与反思——消费主义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养生实践被引量:7
2020年
近年来,养生逐渐渗透进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背后折射出健康焦虑情绪的迅速蔓延。在质性研究范式下,本文从消费主义视角,对青年日常养生实践与心理样态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呈现。具体包括健康焦虑的直接动因,即高标准健康追求与健康风险、养生消费带来虚拟的自我提升感以及认知与行为的失衡—朋克养生与消费式惜命,三者之间呈动态渐进关系。研究着重分析了健康焦虑的建构策略,主要涵括消费主义下"被放大"的青年健康危机、商业化裹挟下社会的过度医学化以及消费语境中"精英形象"引发的群体狂热。这一结论为青年健康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消费主义语境下文化、建构与批判的观点。最后,本文还对健康焦虑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后果、传统与现代养生的共存共生进行了部分反思与讨论。
张睿杨力超
关键词:消费主义
隐匿与可见:新冠疫情前后城市双薪家庭家务劳动及分工的状态与感知
2023年
基于对19户家庭的深度访谈,本文呈现并探讨城市双薪家庭家务劳动与分工在新冠疫情前后的变化及原因。通过建立二元分析框架,本文将真实的家务劳动与分工状态和家庭成员对其的判断、认识与感受共同纳入研究视域,强调平行于事实的家务劳动感知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城市双薪家庭的家务劳动样态与分工受制度文化、权力结构、人员流动、外部情境的影响。家庭成员倾向于将从事家务劳动认定为一种“顾家”的品质与家庭内部的平衡机制,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这使得家务劳动时常“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新冠疫情重塑家务劳动样态,并通过调整家庭空间和家庭关系,使家务劳动与分工变得可见、可感。然而,这一变化并不稳定持久,在后疫情时代,家务劳动又退回“不可见”的状态。家务劳动的可见化与对家务分工的感知、言说与反思是促进家庭性别平等、保障家庭成员权益的契机,也是解析新冠疫情对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心态影响的载体。
张冠李杨力超
关键词:家务劳动家务分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