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家兴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迪尔凯姆
  • 1篇依附
  • 1篇依附性
  • 1篇志愿
  • 1篇志愿服务
  • 1篇弱化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解读
  • 1篇社会约束
  • 1篇失范
  • 1篇青年
  • 1篇青年志愿服务
  • 1篇流动青少年
  • 1篇逻辑
  • 1篇解构
  • 1篇犯罪
  • 1篇犯罪类型
  • 1篇《自杀论》
  • 1篇城市

机构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家兴
  • 2篇金小红
  • 1篇杨建

传媒

  • 1篇青少年犯罪问...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依附性困境
李家兴
社会约束体系的弱化与解构的逻辑——一项城市流动越轨未成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城市流动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大量出现,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社会约束体系功能的弱化和解体危机。赫希的社会约束理论指出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本文在梳理社会约束理论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有代表性流动犯罪未成年人的城市生活史分析,总结出了城市流动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与约束体系功能的弱化与解构过程模型,并指出赫希的理论在本土化语境运用中需要考虑的更多因素。
金小红李家兴杨建
关键词:社会约束弱化解构
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借用迪尔凯姆《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边缘化"、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滞后,使流动青少年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流动青少年在城市遭到排斥,没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经济问题是利己犯罪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犯罪的诱因;流动青少年被小团体接纳,认同小团体的越轨亚文化,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促使他们走上了利他犯罪之路。
李家兴金小红
关键词:《自杀论》失范流动青少年犯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