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滢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篇正交函数
  • 1篇导航
  • 1篇导航卫星
  • 1篇旋转经验正交...
  • 1篇雨季
  • 1篇闪电
  • 1篇闪电特征
  • 1篇闪电特征分析
  • 1篇年代际
  • 1篇年际
  • 1篇气象
  • 1篇气象保障
  • 1篇卫星
  • 1篇卫星发射
  • 1篇温度异常
  • 1篇经验正交函数
  • 1篇克里金
  • 1篇格网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机构

  • 4篇西昌卫星发射...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航天飞行...

作者

  • 4篇张滢
  • 3篇李刚
  • 2篇李崇银
  • 2篇白涛
  • 2篇杨道勇
  • 2篇谭言科
  • 2篇江晓华
  • 1篇党建涛
  • 1篇周率
  • 1篇王连杰
  • 1篇刘正勇
  • 1篇许平平
  • 1篇刘凯
  • 1篇周凯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载人航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海南发射场闪电特征分析
2015年
针对海南发射场气象保障的重点问题——闪电防护,利用1963—2013年海南省文昌市的闪电资料,采用克里金拟合方法统计海南发射场的闪电气候特征,包括年度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对地雷击密度;进而对比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实况数据,将资料格网化以分析对发射影响明显的云地闪的空间分布、频次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海南发射场位于海南省北部较强闪电区域内,其中4—10月为闪电高发期;05—06时和14—18时为闪电的高峰期,而7—11时和19—23时则为闪电发生的低谷期;场区所探测到的闪电有79%的雷击电流强度小于40 k A,5.9%的雷击电流强度大于60 k A。研究结果为海南发射场的建筑施工、设备维护以及航天器的防雷设计等提供了指标依据,对航天器发射窗口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张滢周凯周率杨道勇刘正勇
关键词:闪电特征
1900~2009年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扩展重构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提取了1900~2009年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并讨论了各个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1模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特征及其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第2模态和第5模态主要反映了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前者在空间分布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关系更加密切,还与太平洋年代际通道(interdecadal pathway,IP)存在一定的关系;后者在时间变化上与PDO的关系更加密切。第3模态和第6模态主要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前者主要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准三极变化特征,后者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单极变化特征,前者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要比后者的紧密。第4模态主要反映了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该模态与PDO没有明显的关系。
李刚李崇银江晓华张滢刘凯谭言科白涛
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雨季气象保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对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GEO-7)雨季发射的全区合练和发射日气象保障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场区出现复杂天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果表明,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及时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搞好场区雨季气象保障的关键。
江晓华党建涛李刚许平平张滢王连杰
关键词:导航卫星气象保障场区
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平流层温度的关系被引量:17
2015年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李刚谭言科李崇银陈书驰白涛杨道勇张滢
关键词:臭氧总量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