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尿崩为临床表现的Rathke囊肿自发性缩小一例报道被引量:2
- 2018年
- Rathke囊肿(Rathke’s cleft cyst.RCC)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良性上皮型肿物,一般认为其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未完全退化的Rathke囊,起始部位位于垂体中间叶。多数RCC体积较小,生长缓慢,完全位于鞍内,为无症状型,对此类患者只需动态观察:少数RCC随体积增大可压迫周围相关结构,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症状,对此类患者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囊肿对垂体及视神经的压迫。
- 鹿松松薛亮张尚明王守森
- 关键词:RATHKE囊肿
- 可脱球囊和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疗效比较的单中心经验
- 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可脱金球囊和弹簧圈结合Onyx胶两种方法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疗效及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68个瘘(一例为双侧)经DSA证实为TCCF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 洪景芳刘海兵张尚明刘峥王守森
- 文献传递
- 经侧裂-岛叶皮层入路基底节区脑出血清除术被引量:4
- 2018年
- 一、背景介绍基底节区脑出血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往往为突发,起病急,可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发展到高峰,损害基底节区核团及内囊系统,导致“三偏”症状发生。目前基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即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压迫和继发的毒性作用,认为早期手术可以解除占位效应并在后期减轻周围组织的毒性反应,手术清除血肿有利于患者康复。目前对于手术时机及方式仍存在部分争议。据统计,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在发病后20~30 min内形成血肿,约62%的患者2 h后不再出血,大部分病例6 h后将不再出血。有研究表明发病4 h内手术治疗再出血率明显增高,发病后24、48、72 h手术的相关研究显示临床预后均未得到改善,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6~24 h为最佳手术时间窗。
- 张尚明聂群王守森
-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清除术早期手术入路侧裂病理生理机制
- 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头皮大型动静脉畸形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头皮大型动静脉畸形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大型头皮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经部分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全切除病变。结果 2例病人经介入栓塞深部供血动脉后,手术切除过程中出血少,畸形血管团达全切除,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对大型头皮动静脉畸形,术前实施介入栓塞,可以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 刘海兵洪景芳魏梁锋王守森薛亮张尚明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 开颅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开颅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6例开颅术后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原手术植入物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及处理情况、切口破溃后的影像学表现、炎性组织和渗出物培养结果、清创区炎性组织增生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情况、清创方式及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切口薄弱处呈点状或多点状破溃。16例患者中12例原手术使用了不可吸收性人工材质,2例使用了可吸收的颅骨锁,2例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使用了不可吸收性人工脑膜。16例患者中7例术前副鼻窦内影像结果异常患者证实为副鼻窦气房开放。6例患者培养结果可见细菌生长,其中3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切H均于首次清创去除植入物及骨瓣后愈合。10例患者培养结果阴性,其中4例可见术区局限性增生,予以去除植入物后切口愈合;6例去除植入物后切口仍未愈合,再次清创去除骨瓣后切口愈合。结论慢性细菌感染是开颅术后切口迁延不愈的机制,术区污染和副鼻窦开放是其主要来源,植入物和自体异物在该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彻底清创.根据术前影像重新处理副鼻窦,放宽同期去除骨瓣的指征。
- 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
- 关键词: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副鼻窦
- 合并异常动静脉瘘的中颅窝底罕见动脉瘤二例
- 2019年
-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颅内外动脉及回流静脉与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及海绵窦之间的异常血管沟通,是颅内血管畸形的其中之一,但前颅底DAVF少见。因前颅底无静脉窦,该部位DAVF均经脑皮质静脉引流至上矢状窦,经常伴有静脉瘤样扩张,但伴动脉瘤样扩张更罕见。中颅窝罕见动脉瘤类似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特点,往往出血量较多,临床症状偏重,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法与普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类似,早期手术效果较佳。本文报道2例中颅窝底的罕见动脉瘤,均采用开颅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刘峥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
-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中颅窝底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DAVF
- 急性前颅底骨折重建并脑挫裂伤清除术
- 2017年
- 一、临床基础额部暴力伤致前颅底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眶板、筛板骨质菲薄,与硬脑膜粘连紧密,暴力传导至此可引起粉碎性骨折,造成骨片破碎重叠或缺损,硬脑膜撕裂缺损,额窦、筛窦开放形成脑脊液漏、逆行性感染,同时脑组织受损致脑挫裂伤、血肿等,严重时波及蝶窦、眶内神经、血管及眼肌。急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常同时伴有非对称性双额叶挫裂伤和血肿,可使前额叶压力迅速升高并向后正中传递,造成间脑及脑干相继受压,
- 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
- 关键词:前颅底骨折脑挫裂伤双额叶帽状腱膜逆行性脑膨出
- 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腺垂体功能与垂体形态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腺垂体功能状态及其与垂体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垂体激素测定结果对腺垂体功能进行判断。在垂体MRI图像上,测量垂体矢状位前后径、矢状高径及冠状宽径,根据MRI正中矢状位上垂体形态特点将将垂体分为平坦型、凹陷型和隆起型。对腺垂体功能状态与其形态、径线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83例患者,术前30例存在腺垂体功能低下。单轴低下23例;多轴低下7例。腺垂体功能正常组及功能低下组,在垂体形态和径线(矢状位前后径、矢状位高径和冠状宽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于硬膜下脑实质外的患者,其垂体矢状高径明显低于脑实质内组及脑室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分组患者垂体呈凹陷型的发生率高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垂体功能低下在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中具有高的发病率,垂体形态及径线改变与功能之间无明确关系,但硬膜下脑实质外肿瘤(如脑膜瘤、听神经瘤)组中,垂体矢状位高径低于其他组,同时垂体以凹陷型多见。
- 鹿松松裴家生黄银兴薛亮张尚明赵清爽王守森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经单侧入路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清除术被引量:3
- 2018年
- 一、前言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多为后枕部着力的减速性对冲导致,额叶脑组织迅速移位、摩擦而产生广泛性损伤,常继发额叶血肿和大面积脑水肿,使迅速升高的前额压力向后正中传递,造成间脑及脑干相继受压,发生中央型脑疝,且发生率高达72.7%。然而,该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意识水平、GCS评分、定位体征、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等)多不严重,除部分患者表现有精神症状外,多无其他定位体征。随着迟发性血肿和脑水肿进一步发展,易突发病情恶化,短时间内出现意识丧失,双瞳孔散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呼吸骤停而死亡。其与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演变截然不同,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因此,缜密的病情评估后采用正确方式的治疗,对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张尚明刘海兵王守森
- 关键词: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单侧入路清除术小脑幕切迹疝定位体征GCS评分
- 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探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动静脉结构特征,探讨CCF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CCF病人的临床资料。45例为单侧颈内动脉主干瘘,6例合并颈外动脉分支瘘。48例向眼静脉引流,44例向岩上、下窦引流,13例向皮质引流,5例通过海绵间窦引流。其中41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4例行动脉途径弹簧圈和(或)Onyx 18栓塞,6例行静脉途径弹簧圈和(或)Onyx 18栓塞。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44例,大部分闭塞7例。5例不完全闭塞病人随访6~12个月,痊愈2例,3例有少量引流。临床随访3~6个月,症状消失49例,2例并发同侧展神经受累。结论 CCF有其独特的血管特点,血管内治疗是有效的方式,应根据其特点选取不同的栓塞途径和材料。
- 张尚明洪景芳刘海兵刘峥王守森
-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栓塞治疗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