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虹
-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加深对肝外胆管癌CT表现的认识,探索CT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癌18例。12例梗阻端行薄层放大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门胆管癌肝内胆管均扩张,2例肝门区可见肿块。18例胆总管癌均见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3例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5例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5例出现明显侵犯到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CT薄层放大增强扫描能有效地显示梗阻端形态,是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效而较可靠的方法。
- 杜中立何竞黄世奎孙放肖万宏何虹林丽娟
- 关键词:胆管癌CT
- 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初步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及减影时间,按去骨程度及血管显示与切割程度,采取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评分(1-5分)。比较2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减影时间A组短于B组(2.07±0.19min VS2.27±0.13min,P<0.05)。A组动、静脉期SNR(29.89±12.20,30.49±7.34)均高于B组(24.42±9.99,27.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静脉期CNR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动、静脉期图像去骨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动脉期血管评分低于B组(3.95±0.97 vs 4.95±0.23,P<0.05),主要为部分颈内动脉管腔局部缺损。2组静脉期评分差异不显著。三期双能量扫描DLP平均为416.21±26.10 mGy·cm,较双期双能量扫描增加约10%。结论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的双期脑血管成像,增加少许辐射剂量,可同时利用双能量与数字减影的优点来相互弥补诊断,推荐临床急诊脑血管检查。
- 毛俊王建明陈海东肖万宏王艳萍陈敏杜中立何虹罗云辉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双能量减影
- 多层螺旋CT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对脊柱病变的检查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6例脊柱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 14例用 0 .75mm层面准直 ,另 3 2例则用 1.5mm层面准直 ,并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另外对其中 12例行常规非螺旋扫描 ,并与螺旋扫描后重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螺旋扫描后均行多种三维后处理 ,包括MPR、MIP、SSD、VRT及CPR ,并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用多层螺旋CT 1.5mm层面准直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 ,又能合理利用球管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全面直观地评价脊柱病变。结论 :多层螺旋CT螺旋扫描能为脊柱病变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 ,是脊柱病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可取代非螺旋轴位扫描。
- 杜中立陈海东彭秀斌孙放刘玉涛肖万宏何虹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脊柱病变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经皮胆道内外引流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作胆汁内、外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内外引流后,其中12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23例黄疸均消退满意,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147.4~648.7μmol/L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2例恶性梗阻3个月内死亡6例,半年内死亡8例,最长生存25月,中位生存期6个月。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及内支架引流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 彭秀斌陈加源何虹刘玉涛
- 关键词:外引流胆道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置管支架置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