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茹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明清时期沧州地区书院初探
- 2016年
- 书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沧州地区书院在明清之前发展程度较低,而明清时期则得到较大发展,观津书院作为此时期代表性的书院之一,其管理制度相对完善。明清时期沧州地区书院主要是在政府文教政策和政治需求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沧州地区书院的建设对于传承本土文化以及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 魏亚茹
- 关键词:明清时期书院研究
- 20世纪以来“荒野”内涵的演变——知识考古学的视野
- 2018年
- "荒野"内涵演变历时弥久,故对其概念解读复杂而矛盾。尤其是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究现代"荒野"内涵,现代荒野理念随之形成;1964年《荒野法案》的颁布进一步从法治层面上界定了"荒野"一词的概念,随后不同群体围绕"荒野"内涵展开的大量辩论更是从内容上丰富和拓展了其函义。对"荒野"内涵的解构和延伸不仅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变革,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认知的深化。
- 魏亚茹
- 关键词:概念史知识考古学
- 环境史叙事范型演变路径的追溯与反思被引量:6
- 2017年
- 环境史诞生之初,囿于现实问题的紧迫性,形成"问题史学"的撰史模式。受其支配,在自身的起源正名上表现为"环境问题催生说",研究内容上表现为以"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历史本体,价值评判上表现为"衰败论叙事"的历史认知。它们层层递进,互为因果,仍浸润于当下的环境史研究,尽管起初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环境史学科自觉意识的强化,其弊端日益明显。"环境问题催生说"的理论深度有待挖掘。"生产方式"的历史本体逐渐走向优化协同。"衰败论叙事"的历史认知需实现从"自然之死"向"工业有机体"的自我超越。秉承环境史固有的批判性,总结特征,剖析弊端,厘清环境史叙事范型的演变,绘制人与自然交互的总体画卷。
- 刘向阳魏亚茹
- 关键词:环境史
- 20世纪美国“荒野”保护运动的进程研究——由理念到实践的转折
- 2016年
- 进入20世纪后,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暴露,进步的文明遭到质疑,而荒野成为文明的解毒剂。从荒野内涵的界定、荒野区域的限定和矛盾的显现,到1964年《荒野法案》获得通过,使得荒野保护思想被广泛传播并接受。对20世纪美国荒野保护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荒野的原有认知,深化人们对自然内在价值的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我国的环保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 魏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