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方颖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锆石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定年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深变质岩
  • 1篇年代学
  • 1篇年代学特征
  • 1篇锆石U-PB
  • 1篇锆石U-PB...
  • 1篇锆石U-PB...
  • 1篇构造期
  • 1篇二叠纪
  • 1篇变形带
  • 1篇变质
  • 1篇变质岩

机构

  • 3篇海南省地质调...

作者

  • 3篇李孙雄
  • 3篇汪焰华
  • 3篇陈方颖
  • 2篇魏昌欣
  • 1篇龚丹
  • 1篇云平
  • 1篇林义华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海南省南好地区南好组地质特征及时代被引量:5
2012年
南好组是晚古生代海进序列底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层型剖面所反映的岩石组合特征为石英细砂岩、砂岩与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含砾不等粒砂岩,产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化石。厚度>156 m,未见顶,与下伏早志留世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选层型剖面第2层上部粉砂质板岩中产腕足类(Ⅲ31)Fusella sp.,Leptagonia sp.,Chonetipustula sp.,剖面中尚含腕足类Eochiristites sp.,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岩关期。第2层下部粉砂岩中产腕足类(Ⅲ17)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Ptychomaletoechia sp.,Fusella sp.及海百合茎。前二者时代为晚泥盆世锡矿山期。而Fusella及海百合化石时代应为早石炭世,具有共生特点。此外在同为南好地区的锌山剖面及东部相邻的万宁县峰膏岭剖面均未发现泥盆纪化石,因此将南好组划下石炭统。近来有人在选层型剖面第2层采获志留纪化石,认为选层型剖面属志留纪而非石炭纪,南好组与下伏地层也非不整合接触,主张南好组应废弃。笔者认为所谓选层型剖面第2层采获的志留纪化石实际上是采自南好组下伏的志留纪地层中,南好组不存在废弃问题。
陈哲培李孙雄云平林义华汪焰华陈方颖龚丹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断续出露于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兴隆一线,走向北东,岩石有构造片麻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岩石发育"S-C"组构、"δ"型旋转碎斑系、云母鱼等变形组构,指示具有右行剪切活动的特点。根据矿物组成及变形特征,认为其变形环境相当于低角闪岩相,属于沿剪切带侵位并发生同步变形的产物。在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两地测得岩石锆石激光ICP-MS法年龄分别为284.3±1.3 Ma、265.9±1.3 Ma,属二叠纪形成。剪切变形带的发现及其年代学的厘定,对深入研究海南岛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李孙雄魏昌欣汪焰华陈方颖
关键词:变形带二叠纪
海南岛东南部吊罗山地区中深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0
2016年
海南吊罗山地区中深变质岩由变粒岩、二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黑云母麻粒岩等组成,呈孤岛状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中。以往根据岩石对比,把它归属为中元古界抱板群。本次研究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岩田南部吊罗山地区的变质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在片麻岩和变粒岩中分别获得了255±9 Ma和247±8 Ma的峰期变质年龄,表明该类岩石变质作用发生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交界之际,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中元古代。这一新发现为深入研究海南岛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及其变质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李孙雄魏昌欣汪焰华胡在龙陈方颖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