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昕

作品数:2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元初
  • 4篇元代
  • 4篇文人
  • 3篇诗歌
  • 3篇陶渊明
  • 3篇题画
  • 3篇题画诗
  • 3篇和陶诗
  • 2篇代文
  • 2篇悠然
  • 2篇诗歌创作
  • 2篇诗人
  • 2篇文化
  • 2篇教育
  • 2篇教学
  • 2篇郝经
  • 1篇大学语文
  • 1篇戴表元
  • 1篇道家
  • 1篇道家思想

机构

  • 27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7篇辛昕

传媒

  • 3篇齐齐哈尔师范...
  • 2篇汉字文化
  • 2篇社科纵横
  • 2篇殷都学刊
  • 2篇忻州师范学院...
  • 2篇梧州学院学报
  • 2篇开封文化艺术...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宁波教育学院...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黑龙江教师发...
  • 1篇兰州职业技术...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刘因和陶诗与陶诗《饮酒二十首》思想之异同
2023年
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其高洁的人格和豁达的思想受到后人仰慕。元人刘因通过书写《和饮酒二十首》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追慕,也通过和陶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通过二人“饮酒诗”的比较,揭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看到元代初期北方诗坛“慕陶之风”的产生以及刘因成为“不召之臣”的原因。
杨英楠辛昕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论胡祗遹题画诗的隐逸情怀
2024年
题画诗在元代逐渐成熟,在元初题画及隐逸之风盛行的情形下,以胡祗遹为代表的元初北方文人以画境寄托归隐心境,其山水类题画及题陶画诗托画寄意、诗画相融,以题画诗作为超脱现实的心灵寄托,表达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通过梳理这些诗歌,可以感悟元初题画诗托画寄意、诗画相资的艺术风貌,体会元初文人的慕陶情结,窥探胡祗遹务实济世思想之外的林泉之趣、隐逸之思及其题画诗重要的思想价值。
孔志燕辛昕
关键词:题画诗诗画融合
论元初许衡的教育思想
2022年
许衡是元初北方名儒,其教育思想继承了孔子、朱熹以来儒家教育理论,又因时代、人生经历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风格。许衡以“明人伦”为教育思想的核心,明确教育在社稷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为师者提供因材施教,以史、实为例,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又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重视思考、勤于反省以及善于学于他人的求学门径。许衡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中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元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昕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元初翰林国史院的职能与文人构成
2022年
元初翰林国史院合并唐宋以来分置的翰林、国史两院,并延续蒙古时期必阇赤体系,职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有六大职能:修史记事、撰写诏书文书、备顾问、译写诏书典籍、出使祭祀、选荐人才。与职能相应,在文人构成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蒙汉并存多民族融合。翰林国史院以汉人、南人为主,蒙古翰林院则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主。第二,以东平文人为主的格局。学术与职能相契合,加上文人间的引荐、师承,共同促成了东平文人为主的格局。第三,蒙古人、色目人地位高、影响大,汉人则表现出政治功能渐弱、文学功能增强的趋势。职能及文人构成特色,对元代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翰林国史院有引领文坛的作用,大批文人聚集大都,文人的聚集促进了文化中心的形成。而多民族文人间的交往、唱和,为形成多民族文人群体的元代文坛风貌奠定了基础。
辛昕
关键词:元初
论“酒”意象在陶渊明与戴良诗歌中的差异
2023年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后世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时代诗人们相同的忠义气节和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钱志萌辛昕
关键词:和陶诗酒意象忠义心境
张之翰南北交融的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被引量:1
2018年
元初南北统一,北方士人南下,南方文人北上,在南北文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南北诗风的交融,这在元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北人而长期仕宦于南方的张之翰,具有促进南北诗风融合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诗学理论,并以其创作实践,在这一融合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考察其相关理论及创作实践,是研究元代诗风转变乃至整个元代诗坛的重要内容。
辛昕
关键词:诗学理论诗风
论元末明初诗人刘永之的“师古”倾向
2023年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秦苗苗辛昕
关键词:元末明初
元代文人张之翰生平考
2022年
张之翰(1243-1296),字周卿,号西岩,邯郸人,有“文声政绩辉辉并著”(《正德松江府志》)之誉。但关于其生平的记载却很少:“之翰,字周卿,邯郸人。《元史》无传。惟《松江府志》载之翰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风。”(《四库全书总目》)文献史料缺失、散佚,导致后人对张之翰了解甚微。对于张之翰这样一位有特色的文人,我们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梳理与考证。
辛昕
关键词:元代文人《四库全书总目》《元史》文献史料循吏
戴表元诗的乐隐旨趣
2021年
戴表元作为以宋入元的浙地文人,其诗多有悲忧感奋之辞,但其乐见山水的情怀使其诗中呈现出鲜明的逸隐色彩。从政治立场、名节观念、诗歌理论及文人独立精神几个方面,分析戴表元诗中表现出的隐逸之因,并探讨诗中的乐隐志趣及其乐隐中显现出的超然之美。关于诗中乐隐旨趣的分析和探究,是戴表元诗歌研究的重要内容。
杨梓英辛昕
关键词:戴表元诗歌
元初北方诗坛的慕陶之风被引量:2
2022年
元初北方诗坛延续宋金以来的慕陶传统,隐者以慕陶自释,仕者以慕陶为依托,慕陶之风盛行。诗人尊陶重陶,陶渊明形象中原有的隐逸、高洁等特点被继承并得到认可,豪爽、刚烈等特征被特别强调突出,出现了“陶李”“屈陶”并称之说。在诗歌创作上,以和陶、咏菊与咏桃源、题陶画三类最具特色,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元初北方诗人既强调语言、典故等方面的学习,更追求精神上的契合与自身情感的抒发。他们高度认可并主动选择陶渊明,在延续旧说的基础上,对其形象进行重新塑造,用诗歌评陶、论陶、学陶,慕陶成为元初北方诗坛的重要特征。
辛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