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云芬

作品数:1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碳库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颗粒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地
  • 1篇丘陵区
  • 1篇林地
  • 1篇绵土
  • 1篇结合态
  • 1篇黄绵土
  • 1篇黄土丘陵
  • 1篇黄土丘陵区

机构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1篇韩新辉
  • 1篇佟小刚
  • 1篇王健
  • 1篇杨云芬
  • 1篇李娇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佟小刚韩新辉李娇杨云芬王健
关键词:土壤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黄绵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