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蕊

作品数:18 被引量:199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死亡率
  • 5篇死因
  • 4篇死因监测
  • 3篇早死
  • 3篇肿瘤
  • 3篇疾病监测
  • 3篇疾病监测系统
  • 3篇发病
  • 3篇病监测
  • 2篇慢性病
  • 2篇居民死因
  • 2篇恶性
  • 2篇发病率
  • 2篇成年人
  • 1篇血脂
  • 1篇血脂异常
  • 1篇医疗费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直接医疗费用
  • 1篇身体活动

机构

  • 16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马鞍山市疾病...

作者

  • 16篇李蕊
  • 15篇刘志荣
  • 15篇陈叶纪
  • 12篇邢秀雅
  • 12篇贺琴
  • 9篇戴丹
  • 6篇徐伟
  • 6篇查震球
  • 3篇贾尚春
  • 2篇曹丹
  • 1篇谢建嵘
  • 1篇宋律
  • 1篇王华东
  • 1篇黄芬
  • 1篇吴庆生
  • 1篇胡明军

传媒

  • 7篇安徽预防医学...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安徽省居民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常住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期望寿命,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的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安徽省2014年23个全国疾病监测点常住居民老龄系数为10.18%,人群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24.94/10万和551.44/10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72岁。死亡率男性(716.95/10万)高于女性(530.53/10万)(U=44.81,P<0.05)、农村(659.26/10万)高于城市(587.56/10万)(U=17.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期望寿命女性(80.59岁)高于男性(75.33岁)、城市(78.20岁)高于农村(77.12岁)。慢性病占总死因的86.87%,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对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伤害对男性期望寿命的耗损大于女性,而心脏病对女性期望寿命的耗损大于男性。对城市和农村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分别为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结论慢性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安徽省居民健康影响日趋严重,在疾病防控中,应根据性别、城乡和年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邢秀雅贺琴陈叶纪李蕊刘志荣
关键词:死亡率疾病监测系统
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2013—2014年死因监测漏报调查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了解2013—2014年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死亡漏报情况,评估死因监测系统的完整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粗死亡率与所在县(区、市)平均死亡率相近的乡镇(街道)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再从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居委会),从死因监测系统之外的多种渠道收集2013—2014年间抽样点常住居民死亡数据,通过与抽中村(居委会)同期常规网络报告系统数据进行比较,标记重复个案,计算漏报率。结果 2013—2014年安徽省23个国家死因监测点合计漏报率为8.26%,各监测点漏报率在1.43%~25.60%;不同年龄组的漏报率分别为≤14岁(26.61%)、15~44岁(11.45%)、45~64岁(6.23%)、≥65岁(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5,P<0.001);城市(10.25%)漏报率高于农村(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9,P<0.001)。结论安徽省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数据完整性总体较好,但漏报率在不同县区、城乡、年龄组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仍需用漏报调查来调整人群死亡水平。应切实加强常规死因监测系统报告和管理,不断完善死亡登记制度。
邢秀雅陈叶纪刘志荣贺琴李蕊
关键词:死亡率漏报疾病监测系统
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2013~2017年死因网报数据质量评估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报告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评估安徽省国家死因监测点(DSPs)2013-2017年死因填报质量。结果2013.2017年安徽省DSPs死因网报个案身份证号、死因链、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填报年均准确率分别为85.83%.64.14%和82.19%,其中前两项指标准确率均见逐年增高趋势(P<0.05),第3项指标准确率比2013年提高2.77%。3项指标准确率在新老点和城乡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除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外,新点填报准确率均优于老点;身份证号准确率城市点较优,死因链准确率农村点较优,而根本死因及其编码准确率无城乡差异。死因链上疾病编码缺失或错误、多死因链填报不准确是死因填报中主要的错误类型。结论2013-2017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死因网报质量不断提升,但仍有进步空间。在强化培训和督导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要严把审核工作的质量,并定期开展抽审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贺琴刘志荣陈叶纪邢秀雅李蕊
关键词:死因监测
安徽省淮河流域癌症重点人群基线调查资料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调查淮河流域癌症重点人群干预前的相关生活方式及行为状况、防癌知识、临床特征和就医行为等情况,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淮河流域食管癌、胃癌、肝癌高发县区人群,作为高危人群,调查这些人群的健康行为、知识和态度,临床表现和就医行为等。结果共调查4 076人,重点人群现在吸烟率为36.5%,被动吸烟率44.1%,饮酒率为48.0%。重点人群从不锻炼者比例为78.9%,超重率为54.7%,肥胖率为11.1%。重点人群中接种过乙肝疫苗比例仅有34.6%。重点人群有过慢性胃炎史比例为12.5%,慢性肝炎史比例为10.2%,胃十二指肠溃疡史比例为8.4%,家族中近亲有肿瘤史比例为30.4%,远亲中有肿瘤史比例为9.4%。做过胃癌筛查者比例为7.9%,做过胃镜检查者比例为20.2%。出现症状2 W内到医院检查者比例为79.0%,从不做健康体检者比例为40.4%。重点人群胃癌和肝癌知识知晓率水平较低。结论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人群胃癌肝癌存在危险因素,且相关知识知晓水平不高,应尽早开展干预措施,以预防或减少癌症的发生。
查震球徐伟李蕊戴丹陈叶纪刘志荣
关键词:淮河流域基线调查
安徽省2014-2018年4类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及健康指标达标分析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邢秀雅贺琴程倩瑶李蕊陈叶纪刘志荣
关键词:慢性病
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对2014年上报的24个肿瘤登记处数据进行审核,其中20个肿瘤登记处数据被纳入分析,按照地区、性别维度分析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水平,前10位恶性肿瘤顺位、构成比,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对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结果安徽省20个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19 135 013人,报告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51 736例,死亡病例32 089例,死亡发病比为0.62。安徽省20个肿瘤登记地区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37/10万,其中男性319.70/10万,女性218.40/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74%;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7.70/10万,其中男性215.99/10万,女性116.82/10万,累积率(0~74岁)为13.76%。肺癌、胃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脑瘤和子宫体癌是安徽省发病较多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8.00%。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宫颈癌、脑瘤和白血病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6.00%。结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以及女性乳腺癌是安徽省主要发病和死亡恶性肿瘤,要重点加强这几类主要恶性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控制,减少因肿瘤发病与死亡带来的疾病负担。
戴丹李蕊贾尚春查震球陈叶纪刘志荣
关键词: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2013年安徽省成年人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状况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成年人日常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业余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等相关信息,并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设计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调整后,估算相关指标。结果 2013年安徽省成年人从不锻炼率为88.69%(95%CI:85.83%~91.55%),经常锻炼率为8.03%(95%CI:5.32%~10.74%),身体活动不足率为18.04%(95%CI:11.40%~24.68%)。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从不锻炼率下降,而经常锻炼率和身体活动不足比例均升高(P<0.05)。城镇、高教育水平和从事脑力劳动人群的身体活动不足比例较高(P<0.05)。人均每日总静态时间为4.33(95%CI:4.19~4.47)h,其中看电视、使用电脑和手机时间分别为105.30(95%CI:97.03~113.58)min、30.85(95%CI:23.64~38.07)min和22.01(95%CI:15.82~28.20)min。随着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增加,静态行为时间分别递减和递增,屏幕时间同样如此(P<0.01)。结论安徽省成年人业余锻炼水平较低,身体活动不足普遍存在,业余静态行为时间较长,尤其要关注青年、城镇和高教育水平人群的屏幕时间情况。
徐伟邢秀雅谢建嵘陈叶纪贺琴李蕊曹丹吴庆生贾尚春刘志荣
关键词:成年人身体活动
安徽省2015年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26
2020年
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404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徐伟邢秀雅贺琴戴丹李蕊许精巧陈叶纪刘志荣
关键词:血脂异常
安徽省2015年18岁及以上居民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18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有效样本量为7 553人,使用事后分层权重调整和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岁及以上居民二手烟暴露率为65.8%,男性和女性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68.3%和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手烟暴露率在各年龄组(χ~2=10.460,P=0.010)、文化程度(χ~2=17.630,P=0.002)、婚姻状况(χ~2=8.784,P=0.013)和职业间(χ~2=17853,P=0.001)均存在差异。一周中每天受到暴露的比例最高(34.8%)。结论安徽省成年居民二手烟暴露水平较高,并且长期暴露二手烟者数量多,控烟形势非常严峻。
徐伟邢秀雅戴丹贺琴李蕊曹丹陈叶纪刘志荣
关键词:控烟
2016年安徽省居民死因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评价全省居民死亡水平,分析影响居民死亡及寿命的主要疾病。方法收集2016年全省24个国家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数据,采用老龄化系数、死因漏报调查校正后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及Fulfillment指数等指标,分析不同人群和城乡居民死亡水平及期望寿命。结果 2016年安徽省人口呈老年型,居民死亡率为705.89/10万,标化率为551.42/10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为802.35/10万和608.28/10万,城市和农村死亡率分别为682.19/10万和719.37/10万,死亡率存在性别(U性别=45.40,P<0.01)及城乡(U城乡=-8.70,P<0.01)差异,婴儿死亡率为630.04/10万。慢性病占总死亡的88.50%。去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后,安徽省居民期望寿命分别提高3.26岁、3.20岁、2.83岁、1.27岁和1.03岁。影响居民死亡及寿命的主要疾病均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其中影响首位死因及对其寿命的主要疾病,男性、城市居民为恶性肿瘤,女性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农村居民为脑血管病。Fulfillment指数提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对0~岁组人群寿命影响较大;伤害是1~39岁人群寿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传染病对学龄前儿童寿命影响较大;居民前5位死因中的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慢性病主要对40岁以上人群寿命影响较大,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对寿命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恶性肿瘤对40~74岁人群寿命影响更为突出。结论影响居民死亡及寿命前5位死因中有4位均是慢性病,且慢性病占全死因的比重逐年增加。慢性病和伤害是安徽省当前疾病防控的重点,针对不同性别、地区和年龄人群,应制定有针对性地防控策略。
贺琴邢秀雅李蕊戴丹陈叶纪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监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