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化学传感器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2篇大豆油
  • 1篇电子鼻
  • 1篇应用化学
  • 1篇指纹
  • 1篇气质联用
  • 1篇禽类
  • 1篇挥发性
  • 1篇挥发性物质
  • 1篇煎炸
  • 1篇GC-MS
  • 1篇传感器研究

机构

  • 3篇宁波大学

作者

  • 3篇苏秀榕
  • 3篇孙静
  • 3篇黄沁怡
  • 3篇李芳
  • 2篇刘凌涛
  • 2篇韩芳
  • 1篇张春丹
  • 1篇李晔
  • 1篇李成华

传媒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应用化学传感器和GC-MS研究加热温度与大豆油挥发物质的关系被引量:14
2013年
探究大豆油挥发性成分和加热温度之间关系,建立高温煎炸油的快速检测技术,确保食用油的安全。运用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加热温度的大豆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大豆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气味明显不同。利用GC-MS从未加热、150、180和220℃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分别检测出27、60、100、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醚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氢过氧化物等。未加热处理的大豆油中氢过氧化物含量较高;酮类和醇类是150℃加热处理大豆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表现为炒菜时散发的油香;180℃和220℃加热的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以及杂环化合物,它们产生焦香味、烤香味的同时也危害人类的健康。
孙静黄沁怡李芳刘凌涛韩芳苏秀榕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气质联用大豆油挥发性物质
运用化学传感器研究煎炸大豆油的品质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探究加热温度、时间与大豆油品质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大豆油指纹图谱,实现快速检测奠定基础。运用化学传感器对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大豆油进行检测,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2种方法对加热温度为120、180和220℃的大豆油以及加热时间为0.5、2.5和5 h的大豆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显著区分出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下处理的大豆油,对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变化有较好的识别,而LDA方法比PCA方法更加有效。大豆油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以用于"回锅油"的快速检测,有利于保证煎炸食品的食用安全。
黄沁怡孙静李芳刘凌涛韩芳李成华苏秀榕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煎炸大豆油
禽肉风味指纹和识别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究加热温度与鸡肉、鸭肉和鹅肉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关系,建立电子鼻检测和识别模型,旨快速鉴别禽类肉的种类和肉制品的掺假。方法:用电子鼻检测不同加热温度的鸡肉、鸭肉及鹅肉,采用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和判别函数法(DFA)分析未加热,80,100,120℃和150℃条件下的样品。结果: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加热温度的禽类肉;模型的验证结果的准确率通常在95%以上。结论:建立电子鼻检测和识别模型,能够可快速检测出禽类肉的种类,为食品,特别是肉质品的掺假检测提供依据。
李芳孙静黄沁怡李晔张春丹苏秀榕
关键词:电子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