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循
- 作品数:31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教学中的DOPS评估效果观察
- 2023年
- 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教学中采用操作技能直接观察(DOPS)评估效果。方法选择2021—2023年本院泌尿外科带教的学生56名,按照带教形式与评估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析带教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末期SOA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中期SOAP量表评分,P<0.05,但初期、中期SOAP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学生批判性思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OPS评估作为高效的一种教学和评估形式,可明显提升教学的效果。
- 李循李九智王书恒刘彼得董强
- 关键词:教学
- GYS2与p53抑制HBV相关肝癌的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本文基于Hill动力学与Michaelis-Menten方程,建立理论模型研究糖原合酶2 (GYS2)与p53蛋白抑制乙肝病毒(HBV)相关肝癌的发展.理论模型考虑乙肝病毒x蛋白(HB_(x))、组蛋白脱乙酰基酶1(HDAC1)与乙酰化的p53(p53_(AC))结合形成复合体,抑制GYS2表达,以及GYS2通过调控增强稳态p53(Sp53)表达,进而抑制肝癌(HCC)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GYS2灵敏地调控Sp53表达上调,从而使得未乙酰化的Sp53(FSp53)表达提升,抑制HCC的发生发展.部分Sp53经过p300蛋白乙酰化后与HBx、HDAC1结合形成复合体,通过负反馈抑制GYS2表达.通过考察不同浓度HBx条件下GYS2与FSp53的动力学特性,我们发现,较高浓度的HBx减弱了GYS2表达,进而弱化了下游FSp53的表达水平.另外,p300与部分Sp53结合,也在一程度上调低了FSp53的表达水平,减弱了FSp53对HCC的抑制程度,从而促进了HCC发生发展.理论结果符合实验,并进一步揭示GYS2与p53调控的HCC的抑癌机理,可为设计阻断乙型肝炎向HCC转变通路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赵新军李循王书恒李九智
- VPRBP蛋白与Abl激酶诱发、抑制前列腺癌的一种物理机制被引量:4
- 2022年
- 在本文基于Hill动力学与Michaelis-Menten方程,建立理论模型研究VPRBP蛋白与Abl激酶诱发、抑制前列腺癌的一种物理机制.研究发现,DNA损伤使得AT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很快激活,并激活上调p53蛋白表达,DNA损伤的后续破坏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p53表达上调而被抑制.VPRBP通过上调MDM2蛋白的激活水平,使得p53表达水平异常,进而无法正常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Abl在前列腺癌进程中的作用发现,Abl使得AKT的表达水平下调,由于Abl对AKT的抑制作用,致使在AKT信号通路中MDM2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进而稳定p53表达.由此表明了,过少的Abl对AKT的抑制程度减弱,不仅使得细胞代谢出现紊乱,而且还会促使p53正常的周期表达水平异常,对DNA损伤诱发的肿瘤抑制性减弱,进而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基于本文模型,可以预测VPRBP与Abl作为诱发、抑制前列腺癌的调节剂对现有和潜在的抗癌治疗较为敏感.VPRBP与Abl在诱发、抑制前列腺癌过程中的时滞效应,导致信号通路中p53与PTEN蓄积量增多、AKT蓄积量减少,以及Plk1周期振荡相位转移,可用于预测旨在阻断前列腺癌细胞周期进程的潜在治疗效果.本文结果揭示了VPRBP与Abl诱发、抑制前列腺癌进程的一种调控作用机制,理论结果符合实验,可为设计阻断前列腺癌的通路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赵新军李循王书恒李九智
- 关键词:前列腺癌
- miR-141-3p靶向调控KLF9对前列腺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 2025年
- 该文探讨了miR-141-3p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培养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和PCa细胞系(PC-3、LNCaP、DU14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miR-141-3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9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及该研究的目的,选择LNCaP和DU145细胞系进行后续实验。将两种细胞均分为miR-141-3p抑制组、miR-141-3p对照组、KLF9过表达组和KLF9对照组,采用miR-141-3p抑制剂下调PCa细胞miR-141-3p的表达,或采用过表达质粒上调PCa细胞KLF9的表达后,通过三维培养实验、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VM形成、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细胞比例,以评估PCa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功能回复实验验证miR-141-3p和KLF9的靶向关系。结果显示,下调miR-141-3p或上调KLF9的表达均能显著抑制PCa细胞的VM形成及干细胞特性,并能显著抑制PC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miR-141-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KLF9的表达,从而促进PCa细胞的VM形成及增强干细胞特性。该研究得出,miR-141-3p通过靶向调控KLF9调节PCa细胞的VM形成,该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Ca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实现的。
- 刘彼得王书恒李循靳宏勇张小安董强李九智
- 关键词:前列腺癌血管生成拟态肿瘤干细胞
- 一种末端可溶解带线自排双J管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末端可溶解带线自排双J管,包括弯曲尾部、管体和弯曲头部,弯曲头部和弯曲尾部上均设置引流口一,管体一端设置弯曲头部,管体另一端设置弯曲尾部,弯曲尾部末端设置线圈,线圈采用水溶胶粘合线条制成,管体上沿管路延...
- 李九智李循
- 文献传递
- 超微经皮肾镜取石术与逆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6
- 2018年
- 目的比较超微经皮肾镜取石术(SMP)和逆行输尿管软镜手术(RIRS)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行SMP和RIRS治疗的85例上尿路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P组和RIRS组。SMP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4.6±2.7)岁;结石长径(15.3±4.8)mm;结石位于左侧17例,右侧35例;多发结石18例,单发结石34例。RIRS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4.6±3.1)岁;结石大小(14.2±5.1)mm;结石位于左侧9例,右侧24例;多发结石11例,单发结石22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侧别、结石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1个月复查KUB或CT评估疗效。比较两组的净石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SMP组较RIRS组有更短的手术时间[(57.9±27.8)min与(74.2±31.8)min,P=0.015)]和术后住院时间[(3.1±1.3)d与(4.8±2.8)d,P=0.003]。SMP组净石率高于RIRS组[90.4%(47/52)与48.5%(16/33),P<0.01]。SMP组患儿的再次治疗率显著低于RIRS组[1.9%(1/52)与36.4%(12/33),P<0.01]。SMP组术后3例发热(体温>38℃),1例出现胸腔积液及腹水,并发症发生率为7.7%(4/52);RIRS组术后9例发热(体温>38℃),并发症发生率为27.3%(9/33),RIRS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MP组(P<0.05)。结论SMP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净石率优于RIRS,同时并发症及术后再次治疗率均低于RIRS。
- 贾宏亮李循曾国华李九智张培新艾尼瓦尔·玉素甫
- 关键词:输尿管软镜上尿路结石
- 微生物组对泌尿系结石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以尿路内形成固体结晶为特征的综合征,在全球范围内高发,我国患病率为6.5%,南部地区及新疆地区患病率更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泌尿系结石不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血尿,还会引起尿路梗阻和感染,甚至诱发脓毒血症及肾功能不可逆性损害[2]。因患病率和复发率高(5年复发率高达50%),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3]。目前原发性结石的病因及机制仍不清楚,因此缺乏预防其形成及复发的有效方式。人类微生物群定居在人体多个部位,包括口腔、胃肠道、泌尿道等,数量庞大,在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泌尿系结石[4]。研究显示肠道、泌尿道、口腔等部位菌群紊乱与泌尿系结石形成有关[5,6]。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人体多部位菌群与泌尿系结石的相关性,作用机制及治疗价值等方面作一综述。
- 麦麦提艾力·巴图尔刘彼得李循
- 关键词:尿路梗阻菌群失调微生物群
- 一种肾盂成型球囊扩张管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肾盂成型球囊扩张管,包括单J管、扩张管、引流管和球囊充盈注射器,扩张管内设有单J管,单J管弯曲头部一端穿过扩张管设置在膀胱内,扩张管靠近肾盂一端设置直筒球囊,直筒球囊下方的扩张管外套接设置引流管,引流管...
- 李九智李循
- 文献传递
- 小儿微创经皮肾镜术后残留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分析导致小儿微创经皮肾镜(MPCNL)术后结石残留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MPCNL治疗的患儿240例,根据Ⅰ期净石率分为结石清除组(202例)和结石残留组(38例),对两组间可能影响MPCNL术后结石残留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影响结石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接受MPCNL治疗的患儿,首次净石率为84.2%(202/240)。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石位置(P=0.001)、结石大小(P=0.014)、结石数目(P=0.005)与患儿MPCNL术后首次净石率有显著相关性,而患儿年龄、性别、患侧、肾积水程度、尿路刺激症、肾绞痛、血尿、术前感染与MPCNL术后结石残留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位置(OR=2.593,95%CI:1.228~5.475)、结石大小(OR=2.674,95%CI:1.290~5.540)、结石数目(OR=2.397,95%CI:1.145~5.019)与患儿MPCNL术后结石残留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结石位置、大小及数目是导致患儿MPCNL治疗术后残留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前评估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李九智李循黄俊兰文彬
- 关键词:小儿尿路结石结石残留
- 输尿管壁厚度诊断输尿管结石嵌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评估输尿管壁厚度(UWT)诊断输尿管嵌顿性结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SL)患者的临床资料,在CT图像测得输尿管结石停留处输尿管壁最大厚度,使用单变量及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UWT诊断输尿管结石嵌顿的潜力,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精确性及截点值,并评估UWT与术中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28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有118例(41.26%)结石嵌顿,结石嵌顿组与非嵌顿组在患者年龄、族别、肾积水、结石横径及UWT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族别、肾积水及UWT可作为结石嵌顿的独立诊断因子。ROC曲线所得UWT的诊断精确性为81.48%,截点值为2.98mm。UWT大者的输尿管病理改变的发生率增高,且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UWT可作为术前诊断结石嵌顿的有效指标,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刘彼得李循文彬张培新靳宏勇蒲春林贾宏亮李九智
- 关键词:输尿管镜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