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娟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盆地
  • 10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孔隙
  • 4篇成藏
  • 3篇致密
  • 3篇成藏条件
  • 2篇岩心
  • 2篇延长组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油藏
  • 2篇油层
  • 2篇三叠
  • 2篇三叠系
  • 2篇数字岩心
  • 2篇区长
  • 2篇主控因素
  • 2篇浊沸石
  • 2篇微观孔隙
  • 2篇孔隙结构
  • 2篇孔隙演化

机构

  • 12篇低渗透油气田...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2篇宋娟
  • 8篇叶博
  • 6篇梁晓伟
  • 5篇郝炳英
  • 4篇马继业
  • 4篇宋娟
  • 4篇牛小兵
  • 4篇李卫成
  • 3篇尤源
  • 3篇毛振华
  • 3篇王炯
  • 2篇冯胜斌
  • 2篇张居增
  • 2篇王炯
  • 2篇曹润荣
  • 2篇张丹丹
  • 2篇辛红刚
  • 2篇刘晓英
  • 1篇李成
  • 1篇杨孝

传媒

  • 5篇低渗透油气田
  • 2篇油气井测试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石油科技论坛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X233井区的10口致密油水平井生产特征有较大差异,北部4口井保持了长达三年的平稳自喷生产,而南部的6口井产量递减较大。从参数改造、原油性质等方面入手,对矿场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佐证,对影响水平井稳产时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X233井区北部的4口井压裂规模大、存地液量多、原油黏度小,原始气油比高,生产制度合理,井距大,多项参数的综合作用使其稳产时间远高于南部的6口井。该研究结果对致密油布井、改造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郝炳英马继业叶博张居增宋娟李卫成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
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该区油层最发育的长63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进行储层特征研究,提出受特殊的沉积背景、物源差异及平面砂体分布影响,华庆地区长6储层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又从储层岩矿分布特征、成岩相分布、孔隙类型及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储层区带特征.并探讨了物源、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因素对储层特征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了华庆地区长6储层产能差异的内在因素,为油田勘探评价、产建区优选、开发政策及储层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思路。
刘晓英宋娟尤源马继业叶博
关键词:长6储层储层特征沉积相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分布规律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分为长81和长82共2套油层,长8,与长8:油藏分布特征不同,为了弄清长81和长82油藏分布规律及差异原因,通过室外岩心观察和室内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小层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层.长82油藏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层。总结出马岭地区长8油藏的形成规律,长7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生成的油气在异常过剩压力的驱动下,通过近源叠置砂体和裂缝向下运移,在长81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普遍成藏;在油源充足、源储压差较高的地区,油气可以沿裂缝继续向下运移,在长82相对高渗的滩坝砂聚集成藏。有效源储配置使马岭地区长81油层近源砂体大面积成藏.长82油层高压点式充注相对高渗储层成藏。
叶博梁晓伟宋娟马继业曹润荣王炯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分布规律成藏条件成藏模式
国外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研究的启示被引量:2
2012年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开发的关键问题。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开发了新技术,获得了新认识,对致密油工业开发起到了助推作用。我国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需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突破常规,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制约致密油开发的基础问题。介绍了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采用的新方法及取得的认识,分析了致密油储层基本特征及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难点,初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尤源牛小兵辛红刚冯胜斌宋娟毛振华张丹丹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孔隙结构数字岩心
国外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启示被引量:31
2013年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了纳米孔喉储集类型并研究了其成因;逐级深入,形成了微观尺度分析测试系列方法;发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定量分析了矿物成分及其在微观渗流中的作用;有效识别和表征了微裂缝;对比分析了储层中各类孔隙及流体分子的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要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测试手段上有所突破;要证实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隙的存在与否及其贡献;要揭示致密油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要认识致密油储层中微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要探讨致密油储层改造及储层保护的手段。
尤源牛小兵辛红刚冯胜斌宋娟毛振华张丹丹
环县地区长8油层组单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2013年
针对环县地区长8油层组试采单井产量较低、难以有效开发的问题,研究综合前人对于单井产量影响因素的认识,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筛选出渗透率、油层厚度、砂量、井底流压等可能的单井产量影响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与单井试油产量、试采半年产量的关系,认识到储层渗透率是影响该区长8油层组单井产量的主控因素。改善储层渗透性是提高单井产量,达到整体有效开发的关键。
李卫成李廷艳张振红郝炳英宋娟张艳梅
关键词:单井产量影响因素渗透率油层厚度井底流压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段油藏主控因素被引量:4
2018年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第8段石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亚段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烃源岩控制了长8段油藏的分布范围;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形成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到长8段储集层的主要动力;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成岩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砂体,长82油藏主要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集层。近源和优势砂体的有效组合是长81油藏大面积分布的主控因素,裂缝和相对高渗砂体配置是长82油藏富集的关键。针对该区长8油藏的勘探思路是:自东向西推进,长81亚段追踪优势砂体,长82亚段寻找高渗砂带。
叶博宋娟宋娟张居增曹润荣梁晓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控因素成藏条件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成藏特征
2018年
为查清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流体包襄体等测试手段,对该区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的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或发生了油气二次运移。该区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期充注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晚期成藏范围相比早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现今演武地区延安组油藏分布的格局。
叶博杨孝宋娟宋娟郝炳英梁晓伟王炯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二次运移成藏期次
马岭地区长81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19年
马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1储层整体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发育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为了弄清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及分布规律,通过钻井资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等分析方法,对长81沉积相与砂体展布、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及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岭长81期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加沉积形成了连片分布的有利储集砂体;压实作用和碳酸盐、伊利石胶结作用形成了长81储层的低孔低渗背景,长石溶蚀作用、绿泥石膜胶结作用使低渗背景上发育了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将长81储层分为Ⅰ,Ⅱ,Ⅲ,Ⅳ类,其中Ⅰ,Ⅱ类储层为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约占储集砂岩的45%,主要分布于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同时长石溶蚀或绿泥石膜胶结成岩作用发育的地区。有利沉积、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展布,为长81下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叶博马继业史立川崔小丽梁晓伟毛振华宋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优质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长9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
2016年
通过大量砂岩样品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华庆地区长9储层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等。其中压实压溶作用、绿泥石膜、浊沸石、硅质等胶结作用使该区长9砂岩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尤其是长石和浊沸石的溶蚀使致密储层的储渗性能得到改善,局部形成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华庆地区长9砂岩中存在浊沸石胶结物,而延长组长9以上层位没有浊沸石胶结物,研究认为与该区长9储层砂岩长石碎屑含量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厚度大、埋藏较深有关。长9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浊沸石溶孔次之。经过估算,华庆地区长9储层砂岩原始孔隙度约为34.6%~34.3%。压实和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25.5%-27.5%,后期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为2.4%~2.5%。因此,次生孔隙发育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是长9储层下步勘探的重要目标区。
叶博牛小兵梁晓伟李卫成郝炳英宋娟
关键词:成岩作用孔隙演化浊沸石鄂尔多斯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