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小亮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江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态博弈
  • 1篇动态博弈分析
  • 1篇形成逻辑
  • 1篇演化博弈
  • 1篇政治经济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中国经济
  • 1篇韧性
  • 1篇生产力
  • 1篇视域
  • 1篇同创
  • 1篇偏好
  • 1篇人工智能
  • 1篇网络
  • 1篇网络结构
  • 1篇协同创新
  • 1篇逻辑
  • 1篇逻辑与
  • 1篇经济学

机构

  • 5篇福州大学
  • 5篇福建江夏学院

作者

  • 5篇周小亮
  • 3篇周小亮
  • 1篇欧忠辉
  • 1篇庄新霞

传媒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东南学术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内涵研究被引量:7
2024年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全面解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推动其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的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内涵、外延,重点分析其形成逻辑和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前沿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更具包容性、更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外延涉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联合作用推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作用特征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即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相互渗透,进而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计算公式,用于评估其影响力。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也是其创新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象表现之一,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并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周小亮周小亮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形成逻辑动力机制
中国经济韧性的理论解读、形成系统与提升路径被引量:3
2024年
在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我国面临多风险叠加的不确定性发展环境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掘并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在理论上界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内涵,并对经济韧性的来源与形成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中国经济韧性是由资源禀赋与物质基础、市场规模、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与政策优势、对外开放等六大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实践层面看,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内需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新经济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
周小亮
关键词:技术创新
货币政策、收入结构与财富不平等——基于一般均衡视角的分析
2024年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当局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微观个体异质性的作用下具有潜在的财富分配效应。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防止财富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带有初始财富异质性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机制,讨论如何调整货币规则以提升福利公平。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将显著提高财富与收入基尼系数,且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家庭收入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由财富存量决定,货币政策首先通过收入结构差异加剧收入分化,随后借助家庭消费与资产配置行为放大财富不平等;中央银行应允许通胀与产出缺口小幅波动以防止消费差距过度增加;纳入家庭消费分布二阶矩的泰勒规则能在提高社会总福利的同时减小福利不平等。
周小亮周小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富分配福利分析
异质性偏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态博弈分析
2016年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学研机构异质性偏好的形成,认为学研机构中个体的学术价值偏好是外在制度与内在特征的融合与统一。在偏好异质性的视角下,认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学研机构内部存在两个不同偏好的群体,构建了不同偏好的群体与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异质性偏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以及促进双方最终选择完全协同创新行为的措施。结果表明:加强组织内外尤其是组织内部对追求学术化价值偏好的个体的惩罚有利于实现异质性组织的完全协同创新;而当学术价值损失赔偿较大时,适度的偏好异质性更有利于学研机构完全参与协同创新。最后,提出学研机构参与协同创新的有效建议。
庄新霞周小亮欧忠辉
关键词:协同创新演化博弈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网络结构及驱动因子研究
2024年
通过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动态灰色关联法对中国30个省(区、市)在2011—2021年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进行评测;通过核密度、趋势面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并探测网络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以了解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整体水平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9、2020和2021年增长速度最快。整体发展指数呈现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空间格局。空间网络的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年增加,但网络连接数和网络密度有逐年减少趋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板块类型为主受益板块和双向溢出板块,东部地区板块类型为经纪人板块和净溢出板块。驱动因子中R&D经费投入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当R&D经费投入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驱动因子与其他驱动因子交互时,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倍增效应最为显著。
张丽平周小亮
关键词:空间网络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