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正洪

作品数:7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团聚体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电场
  • 2篇有机碳
  • 2篇团聚体稳定性
  • 2篇红壤
  • 2篇腐殖质
  • 2篇表面电场
  • 2篇表面电场强度
  • 1篇稻秸
  • 1篇电场作用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有机质
  • 1篇入渗
  • 1篇入渗速率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砂姜
  • 1篇砂姜黑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西南大学
  • 2篇陕西省土地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余正洪
  • 3篇韩霁昌
  • 3篇刘哲
  • 3篇张卫华
  • 2篇高红贝
  • 2篇李航
  • 2篇孙增慧
  • 1篇张佳宝
  • 1篇张丛志
  • 1篇刘新敏
  • 1篇黄学茹
  • 1篇陈茜
  • 1篇李嵩
  • 1篇侯莹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红壤黄壤及紫色土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了不同pH值条件下(pH7和4.5)下红壤、黄壤和石灰性紫色土的表面电荷性质.结果表明:在相同pH值条件下,石灰性紫色土比可变电荷土壤有较高的表面电位、表面电场强度、表面电荷数量和比表面积,且3种土壤的表面电场强度都可达108 V/m的数量级;随着pH值的降低,3种土壤的表面电荷数量和表面电荷密度显著减小;pH值为4.5时,红壤和黄壤的表面电位和表面电荷数量接近.
余正洪刘新敏李航
关键词: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积
添加水稻秸秆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以不同类型土壤(红壤、潮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3种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120d。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3种类型土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 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促使>2 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显著增加(p<0.05),大团聚体(>250μm)占主体。红壤、潮土、砂姜黑土试验组>25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增加的比例分别为35.6%,41.1%,22.0%,潮土的增加比例最为明显。3种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增加(p<0.05),分形维数(D)值、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显著减少,土壤结构和抗侵蚀能力明显得到改善,潮土的稳定性指标变化最为明显,团聚体结构改善效果最好。3种类型土壤>0.25mm(R0.25)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GMD,MWD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刘哲刘哲陈茜韩霁昌张卫华陈茜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类型团聚体稳定性水稻秸秆
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的耦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土壤有机大分子可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而土壤电场则降低其稳定性。因此,本文研究了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聚丙烯酰胺和腐殖质)的耦合作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KNO3和Ca(NO3)2调节土壤电场,通过不同含量腐殖质和聚丙烯酰胺(PAM)来调节土粒间分子引力,以团聚体破坏后释放的<10μm、<5μm和<2μm微团聚体和单粒的数量来表征团聚体的水稳定性。结果表明:(1)土壤电场在团聚体破坏中起关键作用,在高的电场条件下不论有无有机大分子,团聚体均可以发生猛烈的破裂;(2)在相同土壤电场条件下,向土壤中加入有机大分子,团聚体遇水破裂强度显著降低,且降低程度最高可达到60%以上;(3)电场与腐殖质以及电场与PAM的耦合程度不同,团聚体的破坏强度存在差异;(4)电场可使团聚体发生爆裂式破碎,随着加入有机大分子量的增加,团聚体发生爆裂式破碎的临界电位相应地减小。
黄学茹李航李嵩余正洪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腐殖质
土壤电场作用下水分运动的特殊离子效应
土壤水分在土体中的迁移影响和控制着土壤养分、重金属离子、农药等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进而影响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农业、环境等各领域的广泛兴趣。虽然人们建立了大量的水力学模型,然而迄今...
余正洪
关键词:表面电场强度入渗速率水分运动
文献传递
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4
2017年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红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试验组)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不同培养时期,>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了108.3%~270.3%,促使大团聚体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值,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得到提高,>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4.7%~41.5%.土壤有机碳在>53μ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即>2000μm>2000~250μm>250~53μm.不同粒级团聚体δ13C值动态变化显著,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增大.外源新碳前期主要分配在>2000μm、250~53μm粒级团聚体中,并促进了原有机碳的分解,后期主要分配在微团聚体中.红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刘哲韩霁昌孙增慧余正洪张卫华高红贝
关键词:Δ^13C水稳性团聚体红壤
不同来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8
2019年
分析了木本泥炭与水稻土和黑土两种土壤、混合物料发酵肥和鸡粪发酵肥两种有机肥共5种样品在腐殖质含量、表面特征、元素组成和官能团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研究木本泥炭对提升土壤有机质(SOM)和改良土壤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木本泥炭腐殖质含量最高,可达862.7 g·kg-1,但其腐殖质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的相对比例与2种有机肥和2种土壤的腐殖质组分存在显著差异,其腐殖质以HA为主,腐殖化程度更高,颗粒更为细小致密。木本泥炭碳含量较高,但氮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腐殖质碳/氮(C/N)比可达100以上,远大于有机肥和土壤。同时,木本泥炭腐殖质缩合度、芳香化度和聚亚甲基化程度更高,分子结构更复杂,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然而,木本泥炭腐殖质FA和HA组分仍具有较高的氧化度和羧基含量,表明其含氧官能团还未充分降解。本研究揭示,木本泥炭对提升SOM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施用过程中,应当调节其腐殖质组分至适宜比例,适度降低其颗粒大小和聚亚甲基链,同时添加生物激发剂和保持秸秆还田,以激发微生物快速转化,平衡木本泥炭的分解。
郑延云张佳宝谭钧张丛志余正洪
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有机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
δ^(13)C法研究砂姜黑土添加秸秆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被引量:11
2017年
为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该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运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砂姜黑土,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不同时期各粒级土壤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砂姜黑土(对照组),水稳性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低。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试验组)显著促进了>2000、2000~250μ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团聚(P<0.05);培养到120 d时,>2000、2000~25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65.5%、16.0%,促使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P<0.05),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得到改善。试验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培养到15 d时,>2000、2000~250、>250~53、<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1.4%、25.4%、34.7%、50.0%,其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大团聚体的增加幅度。MWD、GMD、R0.25与2000~250、>250~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00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不显著。不同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明显增加,动态变化较大,表明外源新碳周转速率较快。外源新碳主要分配在>250~53、<53μm粒级微团聚体中,分配比例分别为38%、28%,外源新碳的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原有机碳。研究得出添加水稻秸秆有利于增加砂姜黑土的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碳水平,改善了土壤结构,�
刘哲韩霁昌孙增慧张卫华余正洪侯莹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秸秆砂姜黑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