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俊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生物膜
  • 2篇低污染
  • 2篇入湖河流
  • 2篇生物接触
  • 2篇生物接触氧化
  • 2篇脱氮
  • 2篇污染
  • 2篇河流
  • 1篇氧化法
  • 1篇生化
  • 1篇水质
  • 1篇强化脱氮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结构分析
  • 1篇主要污染物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 1篇微污染
  • 1篇微污染水

机构

  • 4篇苏州科技学院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太湖水利...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5篇葛俊
  • 4篇庞燕
  • 4篇胡小贞
  • 4篇黄天寅
  • 2篇王涌涛
  • 1篇雷坤
  • 1篇孔欣
  • 1篇代丹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处理微污染水的生物膜反应器启动及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分区曝气和分段进水的自然挂膜法实现对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运行28 d后对CODMn和NH+4-N的去除率趋于稳定,分别为29.1%和68.8%。通过对挂膜期间生物相的观察,挂膜成功后,砾石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褐色的生物膜,其主要包括球菌、杆菌、丝状菌、原生动物(钟虫)和少量微型后生动物(轮虫),这标志着生物膜结构处于稳定状况。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砾石填料在挂膜10 d左右即可形成较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但氨氧化菌还没形成稳定菌群。挂膜成功后,生物膜上富集的细菌主要是贫营养菌,其中以有机物好氧降解菌紫色杆菌最多,优势氨氧化菌为亚硝化单胞菌和亚硝化螺菌属。
葛俊黄天寅王涌涛胡小贞庞燕滕庆晓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膜
污染河道水质强化脱氮生化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应用生化工艺对河道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是目前最经济的一条途径,但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可利用碳源不足,从而影响其处理效果。本研究采用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来强化受污染水脱氮性能,与传统单点进水方式相比,两段进水对有机物和总氮去除率有显著提升,CODMn平均去除率从50.6%提升到66.3%;总氮平均去除率从31.4%提升到60.9%。沿程统计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硝化细菌主要集中在曝气区,数量为5.58×106,反硝化细菌主要集中在非曝气区的中后段,数量为6.49×105。同时检测沿程溶解氧和各氮素浓度,溶解氧浓度沿程降低,最后出水仅为0.2 mg/L;氨氮在曝气区转化为硝态氮,在非曝气区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分布特征。
孙永明赵晓明葛俊黄天寅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膜脱氮
砾间接触氧化法对白鹤溪低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被引量:10
2015年
为研究生物膜技术在低污染水体净化中的应用前景,以洱海入湖河流——白鹤溪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进水和分区曝气方式强化砾间接触氧化工艺的脱氮性能,探讨HRT(水力停留时间)、OA(曝气区和非曝气区容积比)对低污染水体中CODMn、NH4+-N、TN去除的影响.结果显示:1HRT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在HRT为0.8、1.5、2.5、3.5 h下,CODMn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14.7%、28.6%、42.7%、48.8%;而当HRT为2.5 h时为较佳运行工况,CODMn、NH4+-N、TN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42.7%、83.6%、31.6%.2OA对NH4+-N的去除影响不大,在OA为1∶1、1∶2、1∶3下,NH4+-N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86.7%、83.1%、80.5%;而当OA为1∶3时具有较佳的脱氮除碳效果,CODMn、NH4+-N、TN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42.2%、80.5%、40.2%.3在HRT为2.5 h、OA为1∶3下稳定运行15 d后,对生物膜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在装置后段有脱氮微生物的富集,其优势菌为Pseudomonas、Pantoe、Synechococcus、Chloroflexi bacterium.研究表明,砾间接触氧化工艺对低污染水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碳效果.
葛俊胡小贞庞燕黄天寅腾庆晓
关键词:脱氮微生物群落
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在入湖河流治理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介绍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在实际工程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及影响净化效益的主要因子,为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定技术参考。砾间接触氧化技术根据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大小可分为砾间接触氧化法和砾间接触曝气氧化法。根据设施设置的位置又可分为直接方式和分离方式。工程应用中,砾间接触氧化工艺一般包括预处理设施、取水设施、净化设施和放流设施。影响砾间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理化因子、砾石床设计因子和水力因子。理化因子主要涉及温度和溶解氧,砾石床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填料、填料填充率、污泥储存与排除。水力因子主要是停留时间和水力负荷。
葛俊黄天寅胡小贞王涌涛庞燕滕庆晓
关键词:生物膜
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为识别入湖河流对洱海水质的影响,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进行了为期1 a的水质监测,研究其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估算污染物的入湖负荷量并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白鹤溪上游区和中游区水质较好,平均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下游区和入湖区水质较差,为Ⅳ类水质;白鹤溪COD_(Mn)〔(5. 10±1. 38) mg/L〕、NH_4^+-N浓度〔(0. 87±0. 76) mg/L〕较低,TN浓度〔(2. 81±1. 24) mg/L〕、TP浓度〔(0. 26±0. 12) mg/L〕较高,TN和TP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白鹤溪主要污染物7—10月入湖负荷量最高,占全年入湖负荷总量的70%左右;其次是12月—翌年2月,占全年入湖负荷总量的18%左右。雨季白鹤溪CODMn、NO_3^--N浓度显著高于旱季(P <0. 05),而NH_4^+-N、TN和TP浓度雨季与旱季没有显著差异,说明COD_(Mn)、NO_3^--N主要来自非点源污染,而NH_4^+-N、TN和TP主要来自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共同输入。
代丹代丹葛俊胡小贞雷坤庞燕孔欣
关键词: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洱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