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明坤

作品数:11 被引量:14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断层
  • 5篇断裂带
  • 5篇裂带
  • 3篇年代学
  • 3篇龙门山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第四纪
  • 2篇断层泥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热年代学
  • 2篇走滑
  • 2篇鲜水河断裂
  • 2篇鲜水河断裂带
  • 2篇花岗岩
  • 2篇磁化率
  • 1篇淡色花岗岩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 1篇地表破裂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南方海洋科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建筑材料...

作者

  • 11篇李海兵
  • 11篇白明坤
  • 8篇潘家伟
  • 6篇刘栋梁
  • 3篇张进江
  • 3篇曹勇
  • 3篇韩帅
  • 2篇王焕
  • 2篇孙知明
  • 2篇叶小舟
  • 1篇陈鹏
  • 1篇龚正
  • 1篇李成龙
  • 1篇赵中宝
  • 1篇赵来时
  • 1篇韩亮
  • 1篇赵越
  • 1篇王雷振
  • 1篇李超
  • 1篇张蕾

传媒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木错地区泽错岩体演化历史及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约束被引量:2
2019年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40Ar/39热年代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钙碱性系列和过铝质。矿物组合表明无角闪石且含白云母。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S型花岗岩趋势。锆石U-Pb年龄为123±1. 7Ma至107±1. 4Ma,表明岩浆侵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此时班公-怒江洋仍在向北俯冲。云母和钾长石40Ar/39年龄及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侵位后岩体至少有四个阶段的冷却,包括120~90Ma、90~38Ma、38~26Ma和26~0Ma。第一阶段在侵位后10Myr内快速冷却至低于~320℃,而随后以相对较慢的速率冷却至~220℃。从90Ma到38Ma期间经历了较长时期极为缓慢的冷却,该阶段构造活动趋于静止,表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应发生在90Ma之前。中新世受控于龙木错断裂左旋走滑的影响,最后一期的构造变形以东西向伸展为主,深成岩逐渐剥露至地表。龙木错断裂可能作为中新世以来高原物质向东运移西部边界的一条新的应力释放途径。
韩帅李海兵李海兵潘家伟郑勇刘栋梁刘栋梁白明坤
关键词: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热年代学演化历史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被引量:71
2021年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
潘家伟白明坤白明坤李超李海兵李海兵Marie-Luce CHEVALIER刘栋梁王平卢海建陈鹏李春锐
关键词:左行走滑东昆仑断裂带发震构造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新发现的活动断层:木格措南断裂被引量:23
2020年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将在康定折多山地区直接穿越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地质地貌解译和详细的野外构造地质填图,新发现一条发育于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之间折多山花岗岩体内的长约24km的全新世活动断层,该断裂空间上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呈(正滑)左旋右阶雁行状排列,并将其命名为"木格措南断裂"。该活动断裂的发现对完善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的精细几何图像和构造组合特征,准确评价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潘家伟李海兵李海兵白明坤刘富财白明坤郑勇刘栋梁赵中宝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活动断层地震
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低磁化率的矿物、化学响应和蠕滑作用环境被引量:8
2018年
断层带内的流体不仅可以通过水岩反应改变断裂岩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从而导致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而且可以影响或控制断裂带的变形行为.断裂带中岩石磁学特征是由特定化学环境下磁性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所决定的,因此,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断裂岩的磁性变化,对揭示断层的变形行为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以汶川科钻WFSD-3P钻孔中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XRD矿物成分半定量分析、XRF元素扫描以及不同价态Fe元素含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断层磁学变化和变形环境的研究.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的磁化率值普遍低于对应的围岩磁化率平均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造成该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的原因是在间震期的长期流体作用下,铁磁性矿物(例如磁铁矿)转变成顺磁性矿物(铁硫化物、菱铁矿或含铁的黏土矿物).新生铁硫化物和含铁黏土矿物是在间震期缓慢形成的,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弱化了断层强度,促进断层蠕滑,这说明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指示了该断裂在间震期长期缓慢活动,即为蠕滑变形.断层泥中黄铁矿的发育和高Fe^(2+)和S元素、低Fe^(3+)的特征显示灌县—安县断裂作用环境通常是在低温、还原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结果与低磁化率值的相关性暗示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对活动断层的低温还原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何祥丽李海兵张蕾王焕葛成隆曹勇白明坤李成龙叶小舟韩帅
关键词:断层泥磁化率蠕滑
断层泥自生伊利石年龄分析及其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年龄及其相关的隆升/剥蚀速率可以通过各种同位素技术进行直接测定和计算。相比较而言,由于形成于浅部低温环境,老的碎屑物质和新的重结晶物质相互掺杂,脆性断裂的同位素年龄往往代表的是一个混合年龄,难以反映其真实的活动时间。近些年来,断层泥自生伊利石定年方法在地表脆性断裂的年代学研究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断层泥中自生伊利石的生成过程、形貌特征和定年原理,并简要介绍了样品的处理过程和伊利石多型相对含量的确定方法。近几年,这种方法逐渐被应用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山前飞来峰活动时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东缘早期的构造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年代证据。
郑勇李海兵王世广白明坤
关键词:脆性断裂断层泥伊利石
青藏高原中部日干配错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东支分别发生6级以上强震。因此,查明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震特征。本文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测量,研究了日干配错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并分析了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日干配错断裂具有显著的线性展布特征,切割了第四纪地质地貌单元,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地貌。断裂总体走向NEE60°~80°,延伸规模约360 km,累积位错量可能达到14~15 km。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0.2~0.3 mm/a,远小于前人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左行走滑共轭断裂上获得的结果,指示班怒带南北两侧可能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背景。2020年尼玛Mw6.4地震是日干配错断裂北侧依布茶卡地堑活动的结果,发震断层应为该地堑的东缘边界正断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更深入理解第四纪期间的青藏高原中部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过程及强震活动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刘富财潘家伟李海兵李海兵刘栋梁孙知明刘栋梁王世广白明坤Marie-Luce CHEVALIER张蕾白明坤
关键词:断层滑动速率青藏高原
断裂带中方解石脉显微结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藏南亚东裂谷带古地震记录被引量:4
2021年
断裂带中的方解石脉作为流体的直接记录,保存了丰富的断层活动信息。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南北向裂谷系中一条具有区域规模的大型裂谷,自北向南分别为热隆、涅如堆以及帕里次级裂谷。本文在涅如堆地堑南、北部和帕里地堑北部裂谷断层选取三个采样点,对沿断层发育的方解石脉进行研究,揭示了脉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流体来源以及古地震发生时间。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主要具有块状和拉长块状结构,分别代表了同震快速沉淀以及震后的同构造期沉淀。涅如堆地堑北部方解石脉具有Eu元素正异常以及高^(87)Sr/^(86)Sr比值的热液特征,异常轻的碳氧同位素值显示出地幔流体和大气水贡献。涅如堆地堑南部和帕里地堑北部方解石脉具有Ce和Eu负异常以及Y正异常的低温特征,与区域内灰岩相近的δ^(13) C和^(87)Sr/^(86)Sr值反映了围岩来源,偏负的δ^(18) O表明同样存在大气水贡献。方解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裂谷断层切割深度大,在断层活动期间能够沟通不同深度域的流体。断层亚东裂谷涅如堆段方解石脉铀系测年结果为距今679±129ka,帕里段北部结果为距今544±26ka、444±15ka和408±13ka,由于以上样品均具有同震或同构造期的内部结构特征,因此测年结果代表了地震活动时间。结合涅如堆段发育的断层三角面高差,计算出裂谷断层中更新世以来的E-W向伸展速率为0.17~0.24mm/yr,小于晚更新世以来0.8±0.3mm/yr的伸展速率,以及GPS观测的伸展速率6mm/yr。即中更新世以来,亚东裂谷涅如堆段断层活动速率逐渐增大。该地区断裂带中广泛发育的方解石脉能够为基岩区的断层活动和古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李春锐李海兵潘家伟潘家伟白明坤刘栋梁张进江
关键词:方解石脉显微结构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古地震
藏南冲巴雍错淡色花岗岩体热年代学及其对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构造活动时限的制约被引量:4
2020年
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重要的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长密切相关,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对探讨高原的生长过程和大陆变形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冲巴雍错花岗岩进行了U-Pb定年和低温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岩体自22Ma侵位后经历了5个不同的冷却阶段:18~15.6Ma期间岩体的冷却速率为125℃/Myr;15.6~11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94℃/Myr;11~7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24℃/Myr;7~3Ma平均冷却速率约5℃/Myr;3Ma以后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4℃/Myr。因岩体位于藏南拆离系内,又被亚东断层切过,认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限为22~11Ma,亚东正断层的起始活动时间为11Ma,且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岩体在~3Ma发生了快速冷却,可能指示了亚东裂谷的一次强烈活动。
李开玉CHEVALIER Marie-Luce李海兵潘家伟潘家伟白明坤刘富财王世广
关键词:藏南拆离系淡色花岗岩U-PB定年低温热年代学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西延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正>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康西瓦走滑断裂带(Karakax fault)是一条经过长期演化且现今仍在活动的重要大型断裂带,该断裂对该地区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大多学者们认为该断裂在东段沿喀拉喀什河谷大致呈东西走...
葛成隆刘栋梁李海兵郑勇王世广韩亮潘家伟白明坤
文献传递
龙门山构造带WFSD-2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被引量:16
2017年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张蕾孙知明李海兵赵来时曹勇叶小舟王雷振王焕何祥丽韩帅白明坤葛成隆赵越
关键词:断层岩磁化率龙门山构造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