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对茉莉酸诱导的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明确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雌蜂对茉莉酸诱导的桑Morus alba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有利于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间接抗性的化学机制。【方法】采用动态顶空气体法收集茉莉酸处理后的桑枝挥发物,分别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对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有EAD活性的化合物,并比较这些活性组分的释放速率在茉莉酸处理桑枝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桑枝间的差异,最后利用Y-型嗅觉测定仪明确对该寄生蜂有引诱活性的组分。【结果】桑枝经茉莉酸处理后,其挥发物中的Z-3-己烯醇、γ-萜品烯、β-水芹烯、紫苏烯、水杨酸甲酯及3种未知化合物使桑天牛卵啮小蜂雌蜂产生明显的EAD反应,并且β-水芹烯、紫苏烯和水杨酸甲酯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中β-水芹烯和紫苏烯仅存在于茉莉酸处理后桑枝的挥发物中,而Z-3-己烯醇的释放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0.1%β-水芹烯、0.1%紫苏烯以及0.01%和0.001%水杨酸甲酯对该蜂雌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结论】结果提示,茉莉酸促进桑枝大量释放β-水芹烯、紫苏烯和水杨酸甲酯,是茉莉酸诱导桑树对桑天牛产生间接抗性的重要机制。
- 王薇李继泉崔建州崔建州张情田红雨唐哲
- 关键词:桑天牛卵啮小蜂桑枝触角电位反应嗅觉反应
- 茉莉酸诱导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及桑枝挥发物组分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茉莉酸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枝挥发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趋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桑枝挥发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茉莉酸诱导桑枝产生的间接抗虫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嗅觉测定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24,48和72 h后的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桑枝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μmol/L茉莉酸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内,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当茉莉酸浓度为100μmol/L时,桑枝仅在处理48 h后对桑天牛卵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然而,经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和48h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24 h,P<0.05;48 h,P<0.01),72 h后桑枝的引诱作用消失。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百分率显著正相关(ρ=0.791,P=0.006)。茉莉酸(1 000μmol/L)处理桑枝挥发物组分包括醇类、酯类、萜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13种)。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桑枝挥发物组分及总释放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处理24 h后,桑枝释放出18种组分,比对照多11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也明显提高,为对照的8.2倍;48 h后桑枝释放出22种组分,比对照多15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进一步提高,为对照的44.6倍;72 h后桑枝释放出13种组分,比对照多6种组分,其总释放速率大幅降低,为对照的3.9倍,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茉莉酸浓度的提高,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逐渐增强。茉莉酸能诱导桑枝挥发物的大量释放及新组分的产生。
- 王薇李继泉王树香张静董欣唐哲田红雨
- 关键词:桑天牛卵啮小蜂桑树茉莉酸引诱作用挥发物
- 外源茉莉酸对桑天牛成虫取食及桑枝内抗虫次生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茉莉酸作为信号分子在提高植物抗虫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取食选择试验调查分别经3种浓度茉莉酸处理不同时间的桑枝被桑天牛成虫取食的面积差异,在此基础上测定分析茉莉酸处理桑枝内具有抗虫活性的次生物质含量及防御酶活性动态变化。用10、100、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24 h或48 h后,桑枝被桑天牛成虫取食的面积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处理72 h后,仅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组桑枝被桑天牛成虫取食的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Spe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茉莉酸浓度与桑天牛成虫的取食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用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4~72 h,桑枝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且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脂氧合酶(LOX)活性仅在处理8 h时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和单宁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仅在7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可提高桑枝内总酚含量,在处理48 h时达到显著程度,但在72 h又降低至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 000μmol/L茉莉酸处理桑枝具有阻碍桑天牛成虫取食的效果,并可诱导桑枝内抗虫次生物质含量及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
- 王薇张汝民李继泉冯会藏李荣白向阳
- 关键词:桑天牛桑枝防御酶次生物质
- 铁尾矿区油松根际溶磷泛菌D2的筛选鉴定及溶磷特性被引量:21
- 2016年
- 从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铁尾矿植被恢复区油松根际分离出2株溶磷细菌,经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得到1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D2.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此菌株D2属于泛菌属.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测定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D2溶磷能力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D2在不同氮源条件下产生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菌株D2对磷酸三钙有较强的溶磷能力,培养液有效磷含量最高为392.13mg·L^(-1),菌株D2的溶磷能力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时效果最好;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不同氮源条件下,D2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存在差异,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为氮源,均产生草酸、甲酸、乙酸和柠檬酸,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为氮源还产生苹果酸.相关性分析表明,乙酸含量与有效磷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5),表明溶磷泛菌D2分泌的乙酸对无机磷的溶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也很可能是该菌株的重要溶磷机制之一.
- 王俊娟阎爱华王薇李继泉李玉灵
- 关键词:碳源RDNA
- 苜蓿接种根瘤菌和施肥对铁尾矿砂基质改良效果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以铁尾矿砂为生长基质进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盆栽试验,探讨了紫花苜蓿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以筛选出明显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根瘤菌菌株与施肥水平的最佳组合。在最佳组合条件下,研究了紫花苜蓿连续种植2a后铁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接种根瘤菌明显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重、根鲜重、地上部鲜重、株高的提高,其中以接种菌株17676的效果明显。(2)施肥对紫花苜蓿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紫花苜蓿的各项生长指标均逐渐增大,在5%施肥水平时最高,并且在5%施肥水平时紫花苜蓿地上部鲜重和株高与2.5%和1%2个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2.5%施肥水平下,紫花苜蓿根瘤重最大,但与5%施肥水平差异不显著。表明5%施肥水平对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效果最佳。(3)与对照(裸尾矿砂)相比,在5%施肥水平条件下,种植接种17676菌株的紫花苜蓿后,铁尾矿砂基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均有了极为明显的改善(P<0.01)。其中,容重显著下降,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明显提高,pH值显著下降并接近中性,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基质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提高。(4)与播种当年相比,种植紫花苜蓿2a的铁尾矿砂基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除了细菌和真菌数量以及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5%有机肥水平条件下种植接种17676菌株的紫花苜蓿对铁尾矿砂基质的改良效果显著,紫花苜蓿种植年限对铁尾矿砂基质的改良效果也有重要作用。
- 王俊娟杨何宝王薇李继泉李玉灵
- 关键词:紫花苜蓿根瘤菌施肥铁尾矿
- 外源茉莉酸对桑枝内保护酶活性和次生化合物的诱导效应
- 王薇李继泉
- 关键词:茉莉酸胰蛋白酶抑制剂总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