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直面得失 知行统一——对“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的评析与思考
- 2017年
- 当下的音乐评论在学科领域和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汇聚形成的声势越来越为人关注。有学术使命的实践者仍然在不断地思忖:现实语境下的音乐评论应当如何主动、有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2016年11月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了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笔者基于对本次年会的观察,试图客观记录还原来自现场的"声音",评析会议成果与众分享,并提出思考与认识:音乐评论的学术视角应与当下现实需求相对接,以直面得失的反思精神,做"知行统一"的行者和智者。
- 王可
- 关键词:音乐评论职业操守知行统一
- 育人 交融 共享--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京津冀巡演回眸
- 2018年
- 自古以来,京畿之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情缘相通,文化一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加速了三地在各项领域中的深度交流合作。以此为肇因,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项尝试,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近一百四十人,历时8天,先后走进石家庄大剧院、保定直隶大剧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天津大剧院,进行文化惠民演出交流.将艺术成果惠及大众,共享民族音乐艺术之美.开启了“京津冀巡演“之旅。
- 王可
- 关键词:民族音乐艺术京津冀巡演青年共享育人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历史沿革和办刊思考
- 2018年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始于1960年,初创名为《天津音乐学院院刊》,刊印数期后暂停出版; 1985年初复刊,以《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刊名; 1998年建院四十周年之际转为公开发行并变更为现刊名,采用"天籁"作为副刊名; 2013年恢复在国家出版部门登记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唯一官方刊名,后附"天籁"停止使用。历经数次改版意在适应时代要求顺势而行,立足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融众刊经验所长,汇院内外方家之祈盼,收获了良好的业界影响。依据现状,"学报"在栏目设置、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以及为学术争鸣提供平台方面显示其刊物特色。论及发展,需在内容和形式上索新求变、彰显特色,以适应当下办刊环境新的变化和需要。
- 王可
- 关键词:创刊复刊刊名
- 当代中国乐评群体现状之观察
- 2017年
- 观照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发展状况,包括音乐评论文化生态中乐评群体生存现状之考察。伴随音乐艺术的发展进程,乐评群体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也相应发生了现实的变化。传统与新媒体介质的乐评群体,二者互为补益,共同构筑起中国当下音乐批评的立体图景。从中既要看到乐评群体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又要正视当代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窘境。
- 王可
- 关键词:音乐评论媒介空间
- 春风化雨咏弦歌 薪火相承铸辉煌——天津音乐学院5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述评被引量:1
- 2014年
- 翻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有这样一个片断:1958年,建院8年的中央音乐学院从天津迁往北京,部分留守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于当年组建起天津音乐学院~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现今,天津音乐学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培养音乐以及相关艺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2013年暮秋时节,这所享有盛誉的音乐学院迎来了55华诞。
- 王可
- 关键词:风化专业音乐教育高等教育学艺术人才
- 遴选适当的“尺子”--当代中国艺术表演学科成果评价标准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由于艺术学科自身美学属性的缘故,长期以来对艺术进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表演产生的学科成果,存在着难以进行评价的问题。其中,艺术表演学科的评价标准更加倚重自身的艺术规律,更富多元,对其评价标准不一而足、争议较大,要求改进的呼声不绝于耳。探索建立符合艺术规律、适应艺术发展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应当成为艺术事业发展、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这一现实需求,为艺术表演学科成果遴选适当的评价"尺子",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发展性、审美性与功利性"相统一为原则,做好"加减法",以求对"学科评价质量文化"的不断优化。本文的研究路径和观点就在于此。
- 王可
- 关键词:艺术表演学科
-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首次系统性实践——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评述被引量:1
- 2023年
-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于2023年3月19日至5月9日在天津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从仲春至夏初,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中国民族歌剧及其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学员聚首海河之滨,为打造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有生力量全心倾注。参与者昂扬饱满的精气神,全体“歌剧人”集聚赓续臻善的初心,确保项目实施平稳有序、高效精彩、成果丰硕、收官完满。
- 王可
-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歌剧表演艺术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