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才库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物种
  • 1篇植物物种多样...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自然干扰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 1篇环境意义
  • 1篇海拔
  • 1篇海拔高
  • 1篇海拔高度
  • 1篇干旱
  • 1篇春季
  • 1篇春季干旱

机构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宜春学院
  • 1篇石林风景名胜...

作者

  • 2篇李才库
  • 1篇陈余萍
  • 1篇徐贵生
  • 1篇李玉辉
  • 1篇俞筱押
  • 1篇段文娟
  • 1篇黄金
  • 1篇鞠大伟
  • 1篇李艳美
  • 1篇李纯

传媒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云南石林石柱表面水平凹槽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以云南石林5 m以上石柱侧面的水平凹槽遗迹为研究对象,测量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海拔上的石柱高度、宽度,石柱地面高程、经纬度,石柱上土蚀凹槽层数、各层凹槽距地面的高度。统计表明:石柱上的水平凹槽遗迹有土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两种,水蚀凹槽长度平均1.77 m,长于土蚀凹槽(1.33 m);水蚀凹槽深度平均0.45 m,比土蚀凹槽(0.40 m)深;水蚀凹槽宽度平均0.25 m,小于土蚀凹槽(1.13 m)。调查点不同地形部位(溶蚀洼地底部、洼地斜坡、溶丘顶部)的石柱高度分别是14.00 m、12.3 m和11.30 m,平均高度12.53 m;不同地形部位石柱上的土蚀凹槽层数分别是5.0层、4.9层和4.7层,平均4.95层;石柱上第一至第三层土蚀凹槽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2.00 m、4.09 m和6.20 m。经检验:土蚀凹槽的长、宽、深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水蚀凹槽特征(长、宽、深)与海拔高度无相关性,两凹槽宽度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形部位石柱高度、凹槽层数及层高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石林发育演化过程中没有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差异性掀斜性升降活动,整体处于相对一致的构造环境中,岩溶作用均匀。
李才库陈余萍徐贵生鞠大伟李艳美
关键词:海拔高度
2010年春季干旱对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研究干旱对退化喀斯特植被影响是治理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或石漠化的基础。为了解2010年春中国西南特大干旱对喀斯特植被的影响,于2010年5月采用记名计数交叉样线法调查了云南石林3种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滇青冈林、栓皮栎林、灌丛)和5种人工恢复植物群落(云南松林、原土旱冬瓜林、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墨西哥柏林)。选用气象要素距平指数分析此次干旱的特征;用受旱率、死亡率分析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受旱程度;用受旱(死亡+萎蔫)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耐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群落(受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评估极端干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特大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深的特点。8种群落的平均死亡率、受旱率分别是25.1%和30.6%,不同群落的受旱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极端干旱后,自然恢复群落的更新层仍维持了物种结构;人工恢复群落差异较大,原土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基本未受影响,墨西哥柏林受到一定影响,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物种结构基本被破坏。极端干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径级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人工恢复群落结构变化大且耐旱性总体上弱于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因此,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必须选择合理的物种和恢复方式。
俞筱押李玉辉黄金李才库李纯段文娟
关键词:自然干扰生态恢复群落结构植物物种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